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坚持人民民主,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虚心接受人民的“指正”,永远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键盘上打字,“执政”与“指正”属同音词,但这两个词语运用火爆程度的背后,其实质关系到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是否明显、接受老百姓批评、听取群众意见的意愿是否强烈。因此,在对待党的“执政”与人民的“指正”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心中要始终装有“执政”,更要容得下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正”!
人民是最广泛最有力的监督力量,让人民支持和帮助从严治党,历来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既定方略。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不仅运筹如何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在胜利后如何不重蹈历史王朝覆辙问题。他在“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的三次“重要对谈”中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观点,都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这三次“重要对谈”给出的答案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时刻铭记着“赶考”永远在路上,为了向人民这个“阅卷人”努力交出一份优秀的考卷,在“执政”的道路上不仅要靠党内同志充分发挥相互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正”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新时代人民这一评判主体紧密相连。人民对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作满意度如何,恰恰映射了管党治党的效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党执政后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
用好人民的“指正”,将人民“指正”作为党“执政”的一块明镜,可以及时提醒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自我反省,更是打破历史周期律、增强党的青春活力的法宝。把党的“执政”与人民的“指正”两者成功结合,我们一定能够紧紧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和服务人民,永葆治国理政的底气,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把政治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夺取更大的胜利。
(作者系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 赵平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