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出“三严三实”有深远政治背景与浓厚文化背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智慧支持。“三严三实”提出,正是对儒家经典《大学》所述“修齐治平”之道的传承与创新。比较发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与《大学》“修身、诚意、正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三严”是其传承与升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与朱熹论“格物致知”中“即物穷理”中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做人做事精神的概括与升华。
一、“三严三实”提出的政治文化背景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与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在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认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提出各级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201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方案》,对2015年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做出安排。2015年5月27日,中央组织部主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网开通。2015年7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认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是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强调“三严三实”要贯穿改革全过程,广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这是新时期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论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政治背景:党风建设一直在路上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常抓不懈。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的理论。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大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论述中国共产党是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政党。1983年10月11日,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认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提出整党要遵照十二届二中会议《决定》,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讲话,认为“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坚定不移的贯彻好这个方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开展了以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认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所以必须从严治党,永葆党的肌体健康。
建党九十多年来,我们党时刻不忘作风建设,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从严治党,关系到人心向背与党的生死存亡,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众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他指出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但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如何避免空洞说教而一针见血地切中要害,概言之,以何种方式能更加有效推进?为此,习近平提出“三严三实”方案,其中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文化背景: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智慧支持
2009年7月,习近平在中共党校提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最需要读的是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学习其中修身经验、治国智慧,特别指出:“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013年3月7日,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古人推崇的“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位卑忧国”的报国情怀、“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都应该继承和发扬,“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时的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时代新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研究要起到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郑重申明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4月2日,教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吸收古人在修身律己方面的经验,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宝贵的智慧支持。“三严三实”之所以提出,正是对儒家经典《四书》之《大学》所述“修齐治平”之道的传承与创新。朱熹以格物致知补传,撰写《大学章句》,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者,皆为“明明德”之事。但这其中又有不同,格物致知是求真层面,而诚意、正心、修身乃求善层面,“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意未尽诚,便是这德有所未明;心有不正,则德有所未明;身有不修,则德有所未明。”总之,意不可有顷刻之不诚,心不可有顷刻之不正,身不可有顷刻之不修,这明德方常明。而在“三严三实”要求中,“三严”注重提升德性修养,是对“修身,诚意、正心”的传承与创新;“三实”强调行事做人的要求,是对“格物、致知”总结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