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工党支部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第一线,是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组织生活开展如何,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是否有动力、活力和生命力,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下,创新组织生活,有效的开展组织生活,对于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高校党组织的疑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组织生活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组织生活是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联系教育、管理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所谓组织生活,是指党员依托党支部(党小组)开展的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各种活动[1]。
通过组织生活,可以使每个党员包括党员干部,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时刻不忘共产党员身份,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组织生活,也可以使党员经常检查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通过组织生活,还可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约束和管理。实践证明,组织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全体党员先进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着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换而言之,组织生活规范与否、深刻程度、所取成果是衡量党员素养和支部作用的重要指标[2]。
就高校而言,教工党支部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前沿,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全体师生的重大责任。加强组织生活建设,有利于党员师生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师生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疑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组织生活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崭新的课题[3]。
2 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校教工党支部,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座谈会、个人单独访谈和收集文献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方法,发现当前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生活认识存在偏差
在高校,有些党员没有系统地把握党的组织生活所包含的内容,认为组织生活纯粹是在提口号,属于“形式主义”,搞多了,搞实了,会影响中心工作;也有党员认为,组织生活就是“互相批评”,激化矛盾,不利于党内团结,有损组织形象;还有些党员认为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要,浪费时间,导致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2)组织生活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
党章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组织生活的主题做了相关规定,规范组织生活程序,严格组织生活环节,而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则是每个支部的“内功”。有些支部在执行过程中还是缺乏统筹规划,“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随意性较大;组织生活管理也比较混乱,无考核奖惩制度,经常有党员以各种理由缺席组织生活;有些组织生活程序不完整,操作不规范,出现“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处理,挫伤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组织生活内容单薄、形式单调,枯燥乏味
不少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基本上是“老一套”,或政治学习,或听报告,或读小结或民主生活会等,内容简单,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质量无法保证,做为高校基层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与教学、科研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与学生工作联系不够紧密,甚至相脱离。形式单调,基本形成了一种“发言--鼓掌--结束”的经验形式,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校外活动较少。
(4)组织生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质量
组织生活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和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促进各支部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平衡发展。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组织生活中批评是东拉西扯、不痛不痒,自我批评则南辕北辙、蜻蜓点水。组织生活随着“散会”而“剧终”,会后无人问津,组织生活质量无人关心,无从考核,组织生活会上发现的问题也是无果而终。
3 新时代下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的基本路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教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基层教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拓展工作思路,开创组织生活新方式。
3.1 解放思想,创新组织生活思路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新党章中仅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强制性作了说明,既没有限定组织生活的内容,也没有提供组织生活的固定模式,这实质为组织生活的创新留足了空间。首先,在观念上,全体党员要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其次,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组织生活思路,只要有利于使党员同志从中受到启发或教育、有利于党的队伍建设、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的组织生活内容、方式方法都可以探索、借鉴和应用[4]。最后,组织生活的创新不仅是活动内容的简单拓展、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活动载体的适当改变,还包括领导体制、运行机制、评价监督等方面的协调创新。
3.2 求真务实,创新组织生活规章体制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固有特征,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创新组织生活必须遵循求真务实的原则,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认真调研,准确把握支部的中心工作、组织结构、人员特征、兴趣爱好、现实需求等,并对组织生活规章体制进行切实可行的创新,以追求组织生活的真效果、大效果、深效果。
(1)预告制度。根据上级党组织制订落实党员组织生活的工作计划、目的、要求,党支部结合本支部的实际,在组织生活的时间和内容上必须提早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并提前告知和及时提醒每位党员,以便协调安排好其他工作,并将支部组织生活具体安排情况上报党委,以备督查。
(2)补课制度。党支部要严格组织生活考勤登记制度,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提前请假。同时,要处理好工作与活动的矛盾,把组织生活的原则性、严肃性同形式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组织生活补课制度,注意抓好在外学习、出差党员的监管,通过邮件、网络、电话、微信等途径,将他们纳入组织生活范围[5]。对因为非常特殊的原因而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指派人,顺延时间,变换空间,转变方式,完成“补课”,确保组织生活时间不少、人员不缺、内容不减、质量不降。
(3)列席和旁听制度。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可邀请上级党组织列席指导,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参加旁听,这实质上为党内组织生活的精心开展、深入开展加强了外部压力和思想保证,在多方参与,多层监督下,党支部唯有内强素质,求真务实,才有说服力、教育力、影响力。
(4)严格规范程序。党支部要根据《党章》、《支部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本支部的实际,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坚持做到每次组织生活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有考评、有反馈、有总结。对组织生活制度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解决,确保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上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3.3 与时俱进,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形式
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创新组织生活应当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使组织生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
3.3.1 组织生活内容的创新
学校、院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都为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组织生活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当前形势和学校、院的工作中心,把“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活动要落实到实处,把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支部活动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部门特点、工作任务、思想状况等实际,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组织生活的内容应与系(教研室)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开展党员示范课、教学比武、教科研讲座和教科研团队建设等教科研活动,组织开展知识竞赛和文体活动,使组织生活有内涵、有魅力、有实效。在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还可适当拓宽至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等深层次领域。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应的学生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指导学生支部工作,帮助学生支部树立典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并指导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共建兄弟院校党支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组织生活内容。
3.3.2 组织生活形式的创新
组织生活不能忽视形式,要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把充实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创新支部组织结构。高校基层教工党支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成若干党小组,创新和优化党支部结构。党小组的设置,可以是教研室或课题组或教学团队等。各党小组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效果明显的组织生活。
第二,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组织生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活动地点不一定都在会议室,研究学生工作,可以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分析教学问题,可以到具体课堂上去;进行先进性教育,可以到红色景点去;可以结合实际任务组织党员到革命圣地或工厂农村参观考察,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请模范党员开设讲座,举办事迹报告会、形势报告会、政策研讨会。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和党员e家平台等形式进行政治学习,开展知识竞赛、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和录像等支部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地点可以组织集中场所,也可以选择在办公室或家里,出差人员还可以在出差场所参与活动,有效克服了高校教师党员工作学习任务重、人员分散集中难等实际问题,也使流动党员能在网络上及时了解并参与组织生活。
3.4 实事求是,创新组织生活评价机制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为确保组织生活质量,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组织生活进行评价,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在党内形成评优、奖优、学优的良好氛围。评价机制包括支部书记讲评、党小组长领评、党员双评(自评和互评)、领导点评、党员和群众测评等过程。评价组织生活的质量,应从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程序和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列出整改的方案与措施,落实整改结果与成效。
总之,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创新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有利于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组织的疑聚力和战斗力,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实现学校的中心工作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