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他的讲话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认识,把实践性与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提出来,是对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飞跃。今天我们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极具特色的理论品质。
一、《提纲》首次提出了“新实践观”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下的一份研究提纲(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这是一份准备做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用的提纲,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公开发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稿时发现的,恩格斯将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公开发表。《提纲》全文11条,1500字左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思想,即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称它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份文件”。《提纲》以实践作为基本观点,贯彻全文,从总体上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提出,从两个根本性上划清了与以往旧哲学的界限:一是提出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结论,以科学的实践观批判了一切旧哲学,表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是立足于人类和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二是阐明自己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新唯物主义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解答了人的现实活动是如何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实现的,这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这一新的实践观把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永恒运动和发展真正置于唯物主义的大地上。
二、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解
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和第2条总论部门,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哲学,表明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1、新唯物主义用实践理解整个物质世界。它批判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生存及人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根本意义。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先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旧唯物主义将客观的对象世界当作“自在自然”,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把它作为物质的、先在的,是同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纯粹客体,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认识与被认识,放映与被放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只是消极的照镜子式的放映;而不是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完全看不到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而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一是把客观世界 “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人的实践去理解”,即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去认识。在这里,自然不再是“自在自然”,而是“人化自然”,客观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和结果。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二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强调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如果没有人的主体性,没有人的创造性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属人的世界”的存在了,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认识与被认识,放映与被放映的关系,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着客观世界。
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首先指出了唯心主义优越于旧唯物主义的地方,即承认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这种超越,也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就是说,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片面地夸大了精神、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它说成是支配一切的独立客体,是世界历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得真正现实的能动性抽象化、神秘化。很显然,这种说法无限夸大了精神、意识的作用,认识不到精神的能动性只能来源于现实的人的主体能动性,而现实的主体能动性只能来源于具体的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当然也就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
总之,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他们都不懂实践在人类生存及人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根本意义。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2、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的实践观指出,人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现实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活动,不同于人以精神、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种“感性的活动”是人把自己作为实践主体,运用实践手段,作用于实践对象,并产生实际客观效果的过程。因此,正如人类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才能获得生存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一样,实践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其次,实践是人特有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的对象性是指以人为主体的,以世界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它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不同,具有主体的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生活和理论认识的能动性。人不仅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而且能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实践具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
费尔巴哈正是由于不了解实践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的实践的意义,仅仅把实践理解和确定为“卑污的犹太人在利己主义欲望驱使下所进行的经商牟利活动和吃吃喝喝行为”,所以他的唯物主义不是彻底的,最终滑入到唯心主义老路上去。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问题,就像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一样,是争论一些脱离实际的毫无意义的繁琐问题,就会失去判断的标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一切唯心主义都从主观方面去认识真理、寻找真理的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被动的放映,不能正确解决真理标准的问题。
针对旧哲学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马克思看来,客观世界首先是我们的实践对象、改造对象,然后才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改造的基础上的,改造世界的过程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统一的,没有改造世界的活动,就不可能对世界有真正切实的认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既然认识的来源、基础和目的都是实践,因此,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就不能由认识、思维和理论本身来判定,而应该由实践来判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认识的根源、认识的内容、认识的发展动力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都从属于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正确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并转化为客观现实,才能证明思想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
三、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现实意义的几点思考
1、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正是马克思首先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中,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确立。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创立了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世界观。如果离开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实践的观点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基础只能是实践。
2、实践的观点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哲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既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发展真理的动力。马克思在170年前所提出的这一基本理论,“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它的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践才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是变革现实的伟大实践过程。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变革现实的观点等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新时代的改革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和新阶段,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