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技术攻坚、大力培养人才,推进氟新材料产业发展,将萤石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含氟医药中间体新工艺。
毕业季来了,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院长助理肖旺钏有点忙。他一面收集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一面联系三明市氟化工企业,做起了“猎头”。他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让更多毕业生留在三明,服务地方发展。
这样的工作方式,效果明显。肖旺钏介绍,资源与化工学院2020届毕业生共315人,截至6月底,有39人选择在三明地区就业,占省内生源数达28.67%,这个数字,比往年提高了很多。“三明市化工企业缺人才,对于有意向在三明工作的学生,我们会积极推介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岗位需求。”
院系领导、老师、辅导员联合出击,吸引化工人才留在当地就业,是近年来产业发展之需。记者了解到,目前三明、南平、龙岩等地都把氟化工作为培育发展的重点产业,纷纷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人才,因此成为争夺的重点。
2017年,三明市政府依托三明学院,成立了福建省首家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服务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院长李奇勇告诉记者:“三年来,我们每年推荐160多名学生到地方企业实习,累计100多名学生留在三明地区就业,以应对氟新材料企业用人紧缺问题。”
除了人才培养之外,进行氟化工产业重大技术攻关,是研究院的另一个重点。
发展氟化工产业的基础资源萤石,是世界级稀缺资源。我省拥有约1860万吨萤石储量,萤石精粉品位约96%。然而,我省的萤石资源却面临无法在地化利用的窘境。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念保义告诉记者,我省萤石矿开采总量供大于求,本省消化能力不足,萤石精矿粉三分之一外销。“省内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停留在氢氟酸和氟化盐等初级产品,这些初级加工产品不仅消耗珍贵的萤石,还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污染。”
“我们的任务,是要通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氟化工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力含氟精细化学品等下游精深产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将产业链上下游吸引至三明,形成集群效应。”李奇勇表示。为此,研究院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协同”为思路,走出一条“全链条参与、全人才服务”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李奇勇介绍,研究院针对氟新材料企业技术需求,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与海斯福公司合作开发出国内领先的可替代PFOA表面活性剂,实现新增年产值5781.7万元;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含氟涂料助剂在永耀涂料公司获得推广应用,效果显著;与高宝矿业合作,将氢氟酸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实现产业化应用;与福建中机铸材科技公司共同开发“水玻璃铸造废弃砂再生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新增产值1795万元。
据介绍,三年来,研究院共获授权专利25件,转化项目3项,年新增产值2.85亿元,利税8347万元。研究院先后获批立项建设福建省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6·18”协同创新院氟化工产业分院、福建省氟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改性单体法合成长丝专用高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的新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2018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再生裂解炭黑的固相原位接枝技术”和“多氧杂含氟表面活性剂”两项技术成果已通过2019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初评。
6月底,来自河南和江西等地的化工企业纷纷来三明考察。河南强耐新材料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高新企业,它能帮助解决氟化工产业的萤石尾矿、浮选尾砂和氟石膏的固废问题,引进该项目落地三明,将提升三明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质量;江西高信有机化工公司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它刚刚和我们签了协议,委托我们研发含氟烯烃中间体,研发成功后,这家公司将落地三明,借助我们孵化器的资源发展壮大。”肖旺钏说。
一份产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来,我省氟新材料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和工艺水平已有显著提升,扭转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局面,精细化学品、四氟乙烯聚合、新能源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氟化氢生产工艺技术较为先进。
推进产学研合作,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氟化工产业,正在福建兴起。
(《福建日报》 2020年7月6日02版,游笑春 文/图)
链接地址: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20-07/06/content_1267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