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11a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福建新闻网】“老”葫芦刷“新”漆!三明学院传艺新生促农户增收

发布时间:2020-10-01浏览次数:498

红色、绿色、灰色,色彩绚丽、大小不一的大漆葫芦挂件展列在架子上,令人眼花缭乱。叶秋云 摄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赖坊镇官坊村的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三农服务实践教学基地。

工人正在编织红线、串珠子。叶秋云 摄

在基地内,工人邓水香正在编织红线、串珠子,制作葫芦挂件。她是周边村民,近年来,由于需要照顾老人、小孩,外出务工的她回到家乡照顾家庭。

“现在这份工作很好,离家近,有时间就可以过来,不用担心照顾不到家庭。”邓水香的家距离实践基地仅百米距离,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她十分开心。她表示,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可以赚四五千元。

工人正在用砂纸打磨葫芦。叶秋云 摄

在设计服务三农的基地内,记者看到跟邓水香一样来自清流县周边村镇的工人共有六七人,有的正在串珠,有的正用砂纸打磨葫芦,有的正忙着给葫芦推光,一派繁忙景象。

种葫芦,对于清流县赖坊镇官坊村村民来说,原本只是个糊口的生计。但由于葫芦的谐音为“福禄”,不仅是吉祥的代表,也是一种载体,可以用来交流、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

“农民种出来的葫芦,每个只能卖一元多,我们通过‘设计的力量’,增加它的附加值,一个能卖到一两百元。”作为设计服务三农实践基地的创业导师上官灿丁如是说道。

上官灿丁正在指导工作人员。叶秋云 摄

上官灿丁是赖坊本土雕刻人才,此前在福州市从事寿山石雕刻领域工作。“为了回报家乡”,在三明学院设计团队的牵线搭桥下,他选择回到官坊村成立工作室,将葫芦与漆艺结合,与设计团队一起走上了漆艺葫芦的文创研发与乡村扶贫的道路。

大漆葫芦采用天然大漆、天然葫芦,经过长达60天以上的工期,多达3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上官灿丁和设计团队将其中技术含量低的几道工序交给当地农民来完成。靠着这份工作,一个农民一个月可以增收数千元。

不同工序的大漆葫芦制作展示。叶秋云 摄

除了在工作室完成工作外,他们也可将葫芦带回家里分发给亲友、邻居一起处理,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老葫芦刷新漆”,如今,大大小小、五彩斑斓的葫芦文创产品,成为村里的致富产业。

据悉,这是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的“设计服务‘三农’”的项目创新班的成功实践之一。2017年,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该项目创新班,先后在三元、泰宁、明溪、清流等7县21村,开展了近千人次的设计服务,学生在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建设,满足农民需求。

葫芦。叶秋云 摄

“我们探索基于技术、艺术、文化和商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说,近年来,该学院构建起集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应用型教学团队及课程“五位一体”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国内多所知名设计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合作,联手培育应用型人才。

上官灿丁除了将产业带进清流县,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外,还是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将漆艺葫芦的整个生产过程教授于学生,让他们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更多的农户,带动就业、增收。

 “他们不仅仅为我们带来设计和创意,他们还站在整体的角度,为乡村发展助力。”在赖坊镇镇长俞文斌看来,这种合作为当地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

(福建新闻网 2020年10月1日)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WJ-rc9WFIP5DmVPTeR3HEA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