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11a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科研风采】机电工程学院高浩:跑出科技进步“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0-10-23浏览次数:1219

  

  

高浩,曾经的省劳动模范、海西创业英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杰出青年、最美福建人,如今的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他深耕机械行业多年,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机械行业科技技术奖;他带领服务地方智能制造创新团队深耕产教融合,助力三明地方企业发展;他分享成长经验,让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迎难而上  创新突破

    四年前,高浩是上市公司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福建汇华集团东南汽车缸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2016年,高浩走进三明学院,虽然变了身份,但对科技创新的执着,对科技进步的追求,对党的事业的赤城,有增无减。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待,高浩牢牢记在心里。

为完成“高品质气缸套绿色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鉴定,他将几个月大的孩子和爱人,送回河南老家一个月,而他在办公室经常工作到晚上两三点,鉴定完毕为了盖章,两天跑了六个省。这样的日子很多,无尽的日夜中,他经常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晚上研究到12点多,第二天早上5点多起来又继续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科研工作遇到苦难是正常的,享受不了安逸的生活,我早就有了思想准备。”

当然,夜以继日的付出不是蛮干,追求创新的结果,更注重创新的方法。他主持的“高品质气缸套绿色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打造企业、高校、研究所产学研创新共同体,与郑州机械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单位,经多年攻关,终打破国外技术壁垒,解决了气缸套行业装备水平落后共性的技术难题,推动了内燃机行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我国气缸套行业和上下游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引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无私分享  并蒂花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高浩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19年,高浩受三明市科技局委托,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三明一家企业对口支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缸套、内燃机配件制造的科技公司。为解决铝缸体与铸铁缸套结合的难题,他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所组成研发团队,带领团队以最快的速度熟悉企业环境,论证原理、方案出台、制造装配,研制出适合于高热效率的内燃机磷铌耐磨合金铸铁新材料和低排放低油耗新产品,开发出完全自主产权的气缸套数字化技术与装备,解决气缸套行业装备水平落后共性的技术难题,推动了内燃机行业的科技进步。

“我的梦想就是要将好经验、好方法的种子散播到其他人、其他学院,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虽不是科研处的,但作为一名党员,作为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有义务将好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共赴科技强国之梦”。取得了一项一项科技成果打破了一项一项记录的高浩始终不忘经验分享,他多次在校内开展成果鉴定与科技进步奖申报辅导。从成果鉴定与科技进步奖申报的题材来源、主要流程、提前准备的主要资料、申报获奖关键点及具体技巧等内容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全校的科研工作者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实现三明学院第一完成人二等奖突破;7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和评价,其中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首台全自动砂轮片更换系统上线;……在资源、人才条件先天不足的山区高校,在高浩带动下,他所在学院科技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跑出科技进步“加速度”。

术业有道  育人有料

“高浩老师,真的事把我们当作他的孩子一样看待。”“他教的不仅事课本上的内容,还有社会上的、实践中的技能,许多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知识领域。”“我们从他的课堂,包括课后、都能很真切感受到他的用心。”这是学生眼中的高浩。

作为教师的高浩用“以我为梁,助你功成”形容自己从一位高级工程师到一名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以我为梁”的他不仅讲授理论知识,更把行业案例、业务实践、甚至企业家成功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更身体力行把经世致用、自强致胜、坚持不懈、努力超越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我非常想做一座桥梁,把自己原来在社会上的所经历的事情,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案例也好,或者是自己成败的经验教训也罢,来分享给我们的同学们,让他们能够有所成就。作为一名老师,看到我自己的经验在学生们的成长经历中发挥了作用,是无上荣耀的。”高浩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所在学院的其他教师,探索出了以工程实践教育提升科技动手能力、以科技竞赛引领工程实践教育的教育模式,高浩近4年指导学生获得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竞赛奖项,所在学院学生团队连续两年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大学组无差别2VS2格斗总冠军。

在自己原本的高度上不断追寻创新,力求更上一层楼,实现自我超越,这是高浩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初心,是一项项成果转化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支撑。当科技创新遇到立德树人时,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便成了另一种自我超越。正是有这样的初心、这样的超越,才有创新的不断迭出、“后浪”的不断翻涌。

(机电工程学院 吴爱娣/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