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到乡、镇、村建功立业,三明学院组建了“头雁先锋”大学生党员实践队,从宁化长征纪念馆出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明足迹,深入泰宁、将乐、沙县、三元等地开展为期4天的实践活动,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各级政府配套政策情况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等展开调研。
在泰宁县岭下村,队员们参观了老游击队员黄炳茂故居、红色文化展厅、初心广场,聆听了“一杯米酒”的感人故事。从村支书杨书记口中,队员们感受到了岭下村的惊人变化。从199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000元到如今的1.7万元,从土坯房、“五不通”到通水通电、道路硬化……岭下村立足中央苏区基点村优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利用红色史迹、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老区乡村振兴双向互补、良性循环,壮大米酒、农特产品等乡村产业,带动村财和村民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泰宁上青乡崇际村,队员们参观了“鲤鱼生态馆”,细细聆听了“一条鲤鱼”的故事。“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崇际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本村自然景观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无独有偶!将乐县常口村奋力打造生态富民样板,积极做好“山水田”文章,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票、碳票制度创新,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实现“生态绿”引领乡村振兴新发展。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在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队员们了解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俞邦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多地少、缺乏管理,偷砍盗伐林木屡禁不止。近年来,俞邦村紧紧围绕“建美青山绿水,做出山水价值”的思路,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良好生态优势,深入挖掘“沙县小吃第一村”品牌优势,通过小吃产业、文化旅游引领全面乡村振兴,构筑发展“新格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正式调研前,实践队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交流和论证,完成了问卷编制、访谈提纲设计等工作,抵达宁化长征纪念馆后,第一时间召开了专题会议,围绕调研目的、调研主题以及如何开展调研等问题进行阐释和部署。调研期间,调研组共发放问卷335份,回收有效问卷331份,先后深度访谈了村两委干部、村民120余人。在4天的调研实践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三明生态美、产业兴、民众富,感受到三明市“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的强劲动力。
“通过走访调研,我发现现在的乡村软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的美丽需要保护,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我希望毕业之时能有机会返乡工作,在农村的广阔舞台施展“拳脚”,为家乡振兴蓄势赋能。”来自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的陈静怡感慨地说。来自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党员邓强也表示,要以青春之力投身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积极主动、甘于奉献、施展才华,在服务中提升素养、增强本领,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悉,此次“头雁先锋”大学生党员实践队成员都来自于三明学院大学生党员“头雁先锋”项目驱动创新班,创新班遴选志向坚定、品学兼优的好苗子,通过校内培训、到乡村(社区)挂职锻炼、深入乡村开展调研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教育培训内容,培养一批“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有意愿扎根乡村谋振兴的大学生党员队伍,为乡村振兴储备有生力量,打造乡村振兴“后备军”。
(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