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乡村振兴成为现代化社会进一步改良发展的必要环节。近日,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漆绘绿水青山,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三明市将乐县,通过开展走访调研、志愿服务、产品设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依托专业优势,用大漆描绘将乐色彩,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两山”发展路径。
为提升本次实践活动的成效,出发前,实践队员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将乐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称,荣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镇”的称号,经过讨论,依托专业优势,从生态调研、非遗考察、美育拓展、漆器创作四个方面,开展小城振兴活动。
艺展风采,寻文旅发展新渠道
实践队来到被誉为“闽山第一洞”的玉华洞,走进绿色生态乡村水南镇,全国文明村乾滩村,感受清幽寂静的鹭鸣湾,亲水漫步在上河洲,远望宋代古渡头,瞻仰杨时之墓,身体力行地体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真切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践队员通过写生、拍摄、设计,将美景转化为艺术语言,让更多人了解将乐的独特文化。通过实地生态调研与创作素材收集,实践队员共完成写生作品5幅,创作生态文明相关漆首饰12件。实践队员提取玉华洞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山环水抱的全国文明村乾滩村、梅花谷暗香浮动的梅花、上河洲碧水环绕的风景、龙栖山形态各异的摩崖石刻、乾滩村特色农作物冬瓜和荸荠等元素进行再创作,绘制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和漆首饰设计图,为小城文旅助力,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将乐这座风光独特的山水小城。
非遗同行,创将乐文化新传承
近年来,为了促进非遗的发展,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实践队员心系将乐非遗发展,与两位非遗工作者深入进行座谈交流。文化馆馆长陈圣洁介绍了西山纸、龙池古砚、擂茶等多个将乐非遗故事,南词传承人黄雪芳亲自讲演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作为新生代艺术工作者,以将乐擂茶的制作过程为创意点设计了一系列卡通形象“擂茶宝宝”,并衍生为项链、手链、胸针等现代首饰;从西山纸的复杂技法和悠久历史切入,采用髹漆的方式,设计关于西山纸的漆镯。实践队员们紧扣非遗主题,整合乡村资源,将地域文化与漆艺融合,开发乡村非遗文创产品,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式。
来自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实践队员郑泳表示:“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感受到了将乐非遗文化的强大感染力,作为大学生,我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它们,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使非遗文化再放光芒!”其他实践队成员也纷纷表示,有兴趣和信心把将乐非遗转化为艺术语言展现给更多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砥“历”前行,建小城美育新课堂
在“大美育”的视域下,美育课程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将乐县博物馆,杨时纪念馆作为将乐地域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载体,为美育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渠道。在将乐县博物馆和杨时纪念馆,队员们看文物、观展览,了解将乐的发展历史和独特文化。实践队员致力于以馆藏文物为载体,如以将乐博物馆中透雕牡丹凤仪云角弓簪等文物为灵感来源,制作发簪等传统首饰。并以将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从神话李寄斩蛇、典故程门立雪中发掘出漆艺产品设计的元素。
此外,团队来到将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依托专业特色,为学生讲解福建漆文化、辅导青少年制作漆团扇,在此过程中,队员们共制作了40把漆扇,还通过“和谐水南”抖音号进行现场直播,设置抽奖送漆扇等互动环节,让线上网友也参与非遗宣传和科普活动。队员们以专业知识充分展现了三明学院学子风采,美育拓展受师生与网友的好评,直播点击量高达1.9万。
本次深入将乐县调研,“漆绘绿水青山,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紧扣“艺术+乡村振兴”实践主题,艺术创作设计相关产品设计图14幅、拍摄视频素材60段、图片84张。这次暑期活动不仅使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传承非遗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更体会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下一步,队员们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本次调研成果,借助大漆工艺,制作首饰成品和相关文创产品,届时将联系将乐当地政府,协助完成设计成品的宣传与售卖。积极发挥文旅优势宣传当地文化,打造康养小城品牌,提高辨识度,助力将乐县发展。
(艺术与设计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