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注重修德立身的民族。古人说“德者,本也。”人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兴,官无德不为,家无德不旺。古往今来,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德不配位必然引来灾祸。
《周易·系辞下》写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对于为官者的“德”,清康熙帝认为:“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陈经邦是福建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不但聪慧过人,学识渊博,品德更是得到了神宗的称赞。陈经邦是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翰院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后为万历皇帝国师。陈经邦、万历皇帝和太后三人经常在一起学习经典、讨论朝政。久而久之,太后渐渐被风度翩翩的陈经邦吸引,二人情投意合。但陈经邦是儒道之人,深知“君臣之礼”。因此面对太后的温情脉脉,他恪守儒家“慎独”之训,自始至终坚守底线,不敢越过雷池半步。告老还乡后,陈经邦向皇帝画了一幅画,介绍福建当地的吏治情况,总结起来就是“两台黑暗暗,两司只要钱。无道冠不正,只有一叶青。”皇帝从这幅画中,领悟了福建吏治的严峻情况,马上下旨吏部,严查福建的贪官污吏。
然而,德不配位的现象在古今官场也屡见不鲜。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三家分晋”,讲述的也是这个道理。晋卿智宣子,非常喜欢儿子智瑶,想立其为继承者。族人智果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智瑶的致命缺点是没有仁爱之心。“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智宣子没有听从劝告。后来智瑶果然专权弄国、贪得无厌,结怨于其他权势家族,导致韩、魏、赵三家合谋攻灭了智氏,瓜分了土地。因而,司马光得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的结论。
当今社会,也存在不少德不配位的现象。比如舆论普遍关注的范冰冰“阴阳合同”涉税问题。根据税务机关的权威信息,范冰冰在一部电影摄制过程中,以拆分合同的方式偷逃个人所得税618万元,少缴营业税及附加112万元。此外,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少缴税款2.48亿元,其中偷逃税款1.34亿元。税务机关依法对范冰冰及其担任法人代表的企业作出相应的追缴和处罚决定。这表明,无论你获得怎样的称号和荣誉,如果德不配位,终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某些党员干部,手中有了权力,就忘记了“德”和“廉”,渐渐落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作为第一个“落马”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申维辰受贿近亿元。申维辰不仅没有官德,而且在私德方面也是劣迹斑斑。在担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期间,当地就有他“卖了许多地,拍了一部戏,睡了一群女人”的传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领导干部栽跟头,往往不是栽在才干上,而是栽在德行上;不是栽在做事上,而是栽在做人上。做人不好,必然利令智昏、精神迷失;德行不彰,必然争权夺利、信仰迷茫。党员干部只有具备崇高的品德,才能构筑起抵御腐败侵蚀的强大精神世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为百业之首”,无论做人、做事、做官,都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党员干部要模范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在社会上做一名好公民,在单位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在家庭中做一名好成员,在各个方面力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来源:省纪委监委网站 傅益敏 高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