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宁德》等系列采访实录,客观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细致研读采访实录,我深有感悟,其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都既是习近平同志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的融合发展和有机统一,又能在见微知著中生动彰显习近平同志深厚的哲学功底、科学的逻辑理路和强大的实践伟力。
蕴含着遵循量变和质变规律的科学内涵。正如恩格斯所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唯有在遵循质变和量变的逻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把准事物发展的临界点,守好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面对当时宁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当地不少干部急于脱贫摘帽,期望习近平同志能为闽东地区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但是习近平同志异常清醒,他坚持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认为当时宁德的财政收支,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不允许进行大规模建设,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放弃了长远效益,必须“滴水穿石”,如此才能真正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和突破,在坚持原则中奋进,在奋进中以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理念补好短板、发挥优势、追求高线。
蕴含着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发展逻辑。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既十分重视从整体上系统考量区域发展格局,又坚持强调更要从局部上把准各个地方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此,习近平同志不仅科学引导广大干部以问题意识和效果导向为原则,认清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要素,“外援”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和困难,唯有激活内在动力,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才能“弱鸟先飞”,才能念好脱贫致富的“山海经”。他还坚持立足科学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强调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定诸如厦门地区如何“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等战略时,他明确指出既要逐步有序推进,又要有力激发和科学盘活连接岛内外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从而以内因与外因的合理统一,让科学战略发挥长远效益。
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目标取向始终是为了人民。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坚持立足唯物史观的正确指导,坚持身体力行,深入调查,开展并推进“四下基层”工作,在他到任不到3个月,就不辞辛劳走遍了闽东的9个县。随后,又多次深入各地乡镇,如为了深入了解下党乡人民的生活状况,真正从实际上帮助人民脱贫摘帽,习近平同志在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就先后3次到访下党乡。不仅如此,他还在霞浦着力举办了群众接待活动,先后接待了102名群众,真心帮助群众处理了多项事务,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衷心赞许和拥护。由此,习近平同志真正以走进群众、了解群众、融入群众、为了群众的实际行动和价值追求,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学习强国链接:
(供稿 欧阳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