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11a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留住乡音留住情,缱绻乡愁聚人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泉州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2-08浏览次数:10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探寻身边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民族发展史的学习理解认同,2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队在泉州开展闽南语传承现状调研。

2月4日,实践队来到泉州市博物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了解闽南语的历史变迁。实践队成员参观了“世界闽南文化参观中心”展厅,通过讲解员精彩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因此被称为“河洛语”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队员们从方言文化、多元文化并存、文化交流等多维度展现闽南语的深厚底蕴熟知了泉州在中长期以来交流中心的作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同学们了解到泉州话(泉腔)在历史上是闽南语的代表,全市许多非遗形式,都以泉州话为载体,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等。比如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体现了闽南语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闽南语的传承现状,更好地保护闽南语。2月7日,实践队邀请到泉州市区博物馆讲解员兼导游彭佳固先生进行线上专访,通过彭先生的回答,大家更深入了解到闽南语面临着传播断层、缺乏语境等问题,也对闽南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实践队员们在泉州各县区进行线上调研、在泉州博物馆进行线下调研,探寻当地民众对闽南语的掌握程度、态度等。在随机访谈中,实践队员们从当地民众对本调研的配合支持中能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于保护传承闽南语的认可。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基于自身专业优势,通过走访、调研的形式记录、分析不同的闽南方言,成员们不仅对闽南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闽南文化及其方言作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携手保护,在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让闽南文化闪耀新光芒!

(杨欣怡/供稿 李雅琪/校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