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11a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追问和探讨中国教育之作
发布时间:2019-11-05   动态浏览次数:700

——简评旷胡兰两本散文集


张友文


一、作者形象和人生履历的呈现

细读完《梦回山乡》和《鲁院之约》两本散文集之后,作者旷胡兰的形象和人生履历便比较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瘦弱而早熟的她小时比较自卑,学习成绩却甚好,懂得心疼父母,知晓为家人分忧,甚至给哥哥写信劝导他好好学习。等到她考上“中师”后,才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她的童年贫穷、苦涩而幸福,如《父亲的存折》中说:“我们兄妹经常去小河、小溪里捉鱼回来,父亲怕我们小孩多,捉了鱼回来就要多吃掉好多饭,就令我们把鱼倒掉。”这些细节差点让我读出眼泪。事实上,捞鱼捕虾并非易事,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才深有体会。我与旷胡兰年纪相仿,算读懂了。下水捉鱼摸虾没有勇气不敢为,因为手脚划伤,蚂蟥附腿,浸湿衣服和弄脏书包在所难免。此活路对弱女子旷胡兰来说,就更不简单。没有读到这些文字之前,单知此等粗活系男生专利。

捕捞的成就感是金钱买不到的,与前面所及的损失相较,应该是得大于失。城里的孩子不一定具备徒手捉鱼的智慧(在此不展开),这需要亲身实践才有所体悟。读着这些文字,可以想见满身泥水,不辨面目的孩子拎着用树枝串起来的大鱼小鱼回家时的情景。大多数父母睹之会嗔怪不已:鱼自然是喜欢的,主要是担心孩子在溪沟中有所闪失。可是,像旷胡兰的父亲那样做实属罕见!父亲令她们把鱼倒掉——毁掉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只是怕“多吃掉好多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足见旷胡兰家那时生活的艰辛。

父亲倒鱼的细节道出了人生的两难。见到旷胡兰捕捞的鱼,父亲高兴才是硬道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劳动所得,且来得干净。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鱼正好可以用来改善孩子们的伙食,至少不用上集市花钱购买。可是,在那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怎么还有资格或条件或心思吃鱼呢?活下来就不错了!笔者品着这些文字,浮想联翩,甚至想到了旷胡兰父亲倒鱼时的心境,那心情一定不好受,可以用“壮士断腕”一词来描绘。

旷胡兰背着大米和干菜上学的模样,现在鲜有学生见到、想到,有的学生只会埋怨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执意点外卖。究其原因是如今的学生没有经历贫穷和苦难,没有饿过肚子——只有失去(没有)方知可贵,怎会珍惜拥有的幸福?有书读(能读书)就是幸福!这一句话永远不会过时。正如作者在《心灯》中所言:“家中虽然贫穷,但我还是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远见。村里几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已有几个辍学在家。贫穷,固然是原因之一,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依然使为数不少的农村女孩深受其害。上完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稍稍认得几个字便被召回家,做他们父母的助手。而我,却能背起小书包,日日走进书声琅琅的学堂。”

连购一把雨伞都成奢望的旷胡兰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还有因努力学习而获得的成就感。如果旷胡兰早早地离开教室,人生历程就会被改写。重男轻女这一封建传统在乡村至今依然有市场,胡兰之父咬着牙也要供她读书,的确有眼光。

旷胡兰“在十岁那年有了自己人生的梦想”,梦想是当一名老师。起因是亲眼目睹语文老师体罚一位同学,便暗暗发誓:“长大以后,我要当个老师,当一个爱护学生,又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不忘儿时梦》中写道:“心中装着美好的梦,我学习的劲头更大了,每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那时起,师范学校便成了我这个从小有着教师梦想的乡村女孩神往的天堂。”

《心灯》中说:“日后,我要做一个爱护学生的好老师,让山乡的男孩女孩都能读书,也不会挨打。”正因为旷胡兰有梦想,所以她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考上吃公家饭的“中师”。

研读《心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巴老笔下的三种灯光:即老家大门里亮起的昏暗的灯光,那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和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心灵之灯象征巴老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心灯》寓意明显,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指的是心中的梦想,也是希望之灯。后面的文字以台湾90岁的毛子水先生、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及国际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为例,再次佐证心中有梦想何其重要。

《梦想不老》和《心灯》相较,理性成分减少,感性成分加大,几乎直抒胸臆。70多岁的郑春开教授热情不减,青春犹在,那是心怀梦想使然;作家丁玲、冰心、叶圣陶等大文豪“他们心中有事业,心中有梦想,坚强的内心没有太多凡尘俗世的干扰,亦无畏霜风雪雨的侵袭,所以葆有了一份永不消褪的激情。”

诚然,笔者从《梦回山乡》和《鲁院之约》两本散文集中真真切切地读出了梦想的力量。正因为作者旷胡兰心中有梦,才能考上“中师”。那个年代考上“中师”的难度远超过现在考上重点一类本科。我与旷胡兰同年,因此知晓那段历史。考上了“中师”,农村的孩子就是鱼跃龙门,就可以脱掉草鞋换上皮鞋,还可以自己做主购买神往已久的小花伞……

旷胡兰的翻身动作不仅让她从自卑走向自信,而且是她一辈子的骄傲行径。她笔下的好几篇散文都写到考上“中师”的情景:从看分数那一刻兴奋的心情入笔,到上学获得助学金的激动,再到有底气地向老师开口借钱等篇什即是,那是一种潜意识地流露。“我知道,是师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学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给了我施展的舞台”(《花开东岭》)。

由是观之,旷胡兰是一个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个案。综合《梦回山乡》和《鲁院之约》两文本来分析,作者的幸运与其自身努力上进分不开,当然还有诸多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父母的支持,二是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譬如《心灯》中写道:“我的父母,是山村里难得的思想开明之人。”“老师鼓励和赞许的目光,让我感到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以及巨大的快乐。”

“自卑”在《我是一颗小小草》中系高频词汇,高达十几次之多。作者小时比较自卑,这是事实。“因为学习的认真劲儿,我深得语文老师的喜欢。他似乎觉察出了我的自卑,想用他对我的关注,让我变得大方自信起来。在我中学毕业后,老师还写来信鼓励我要胆大一些。这一份温暖,自然是永远留在这个害羞的乡村女孩心里的。”……自卑的旷胡兰假如没有父母的支持和老师的鼓励,她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么一思考,两本散文集就不仅仅是关于梦想的写作,其间还有一条或隐或显的线索,那就是对教育话题的追问和探讨。在“双十一张友文”看来,这才是两个文本的创见之所在。与作者旷胡兰商榷时,她也承认说“我是一个一直有着深厚教育情节的人,就是现在也是如此。”

二、追问和探讨教育问题

前些日子,阿里巴巴合伙人、公益基金会创办人马云在第14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中说:“未来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毋庸诲言,这句话颇具前瞻性。旷胡兰的《杨万里故园寻踪》《从井冈山到大别山》等诸多游记散文大都是在赞英雄、颂志士、讴人品,这些篇什固然给了我们读者强大的精神力量,可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现在进行时,也是将来进行时,教育给力中国梦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旷胡兰的《三哥与我》讲述三哥的求学经历。三哥学习并不认真,母亲有一次去帮他打扫卫生,发现他竟然在睡觉。为此,气愤至极的母亲拧了他的耳朵,还狠狠地骂了他。后来三哥高考落榜了,再后来,“由于我当年顺利考上师范学校,踏出了农村孩子鲤鱼跳龙门的关键一步,给了三哥和父母信心。”父母倾其所有,并向亲戚借钱,哥哥复读才得以考上大学。

《与儿子的战争》叙述的是儿子成长历程。儿子念初中时,因为摆弄自行车而成绩下滑,到了高中又迷恋玄幻小说。从此文可以看出,旷胡兰采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但不管用。正如文中所写:“道理讲过,暴力使用过,儿子也打过赌,下过决心……”可谓“黔驴技穷”。此文最后一句:“我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吗?时至今日,我还经常这样扪心自问。” 智慧的旷胡兰总在不断地反省自己,偌大的一个国家,有几位像旷胡兰这样的母亲仍然在思考育儿问题呢?

《三哥与我》和《与儿子的战争》两篇散文皆表达了求学困惑和教育之难。为何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根子在哪?三哥因为父母的支持,因为“我”考上“中师”给了他信心,他最终才考上大学;儿子是因为“我”教育方法得当才迈进高等学府。如果三哥与“我”的儿子没有外援,缺乏外在因素,他们是否考上大学,也是一个问号。

《重读<中国母亲>》中,笔者最为赞赏的一句是作为母亲,教育好了自己的孩子就是为社会作了贡献。在此仿造一句,“作为老师,教育好了自己的学生就是为社会作了贡献”。这句可以与马云的教育观点进行无缝对接。

如果说《三哥与我》和《与儿子的战争》只是局限于自己小家庭教育的话,那么,《重读<中国母亲>》的境界就阔大了,因为其间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就是关于大家庭的教育,毕竟教育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命运。

《与儿子的战争》《重读<中国母亲>具有互文关系,表达的系同一主题,即对我国的教育进行反思。后者结尾一段:“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母亲不断反思自己,履行好作为一个母亲的神圣职责。我想,那一个个伟大的先贤的母亲,正是我们最好的活生生的教材。”

不言而喻,两本散文集的家国情怀非常深广。作者在多数篇章中都有为辍学学生惋惜的话语。《在山乡教书》是作者离开自己从教之地多年后的回望。当年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早早地辍学了,且已为人母,他们的生活之难可以想象,“山区孩子的命运,何时才能改变?她很想知道。当年那二十几个学生,如今身在何方?他们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奋争在这个世上?”

再如,“贫穷和闭塞,部分家长的愚蒙,师资力量的缺乏,缚住了多少聪颖孩童意欲走出山门的脚步。记得那个时候,我就读的小学共有六七名教师,而正式教师仅为二三人,且承担着家庭繁重的农活。而为数不少的家长,放任甚至强迫孩子辍学……”(《心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能让家中几个子女都上学的家庭为数并不是很多,至少在我年少的记忆中,就有好些童年的伙伴特别是女孩,上不了几年就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了。”(《父亲的存折》)

作者对老师体罚学生这一做法并不认同。除了《不忘儿时梦》中提及老师体罚学生的情景之外,《你从山乡走来》和《三哥与我》两文中皆有述及。这一情景像梦魇一样在旷胡兰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与此同时,当一名好老师的愿望也在其大脑中潜滋暗长。

旷胡兰几十年前就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可见其眼光长远,在此用“先知先觉”形容她并不为过。她深知,当一名称职的母亲,只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当一名称职的老师,则可教育好众多的孩子,于是便立志考“中师”当老师。

回到教育的具体细节中来,方知两本文集中都谈到鼓励教育的重要性,旷胡兰本人就是亲身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我是一颗小小草》和《心灯》皆说老师对她的鼓励很大,帮助她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并走向自信;《拜访刘勃舒》亦然,如“徐悲鸿大师的话,鼓起了少年勃舒艺术生命的希望之帆。”

鼓励教育固然不错。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像旷胡兰这么幸运——遇到了教育得法的老师。如果有的学生遇到没有修养或不知教育方法的老师,该怎么办呢?旷胡兰曾亲眼目睹老师揪着一个学生的头往墙上撞的一幕。不用说,此举对学生心灵伤害非常大。也许,内心不强大的学生从此就会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沉沦。

学生遇到一些素质差的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旷胡兰在文中只是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良策。

鲁迅在《呐喊》序言中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错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是的,不管是“赞和”,还是“反对”,换言之,不管老师是鼓励,还是打击(责骂),甚至不怀好意的嘲讽,抑或有目的摧毁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都应该心怀倔强之气,大胆地往前走,不丢掉打拼奋斗的昂扬势头。

曾国藩说:“吾家祖父教人,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窃以为,面对嘲笑、诋毁、打击、挫折和失败,害怕或逃避皆为懦夫之举,正确的行为应该是勇敢地面对。做人要像一块石灰,别人越泼他的凉水,他的人生越沸腾。这才算走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真正的强者总是一往无前,正如伟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所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旷胡兰在《花开东岭》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我的初中同学中,有人因连续几年未能如愿考入师范而喝农药自杀。” 读之震惊不已。该生喝农药自杀一是表明我国的死亡教育没有跟进,二是说明此生意志力太弱。两者都因教育缺位所致。

马云在第14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上也说,教育是教孩子们怎么样在未来面对困难,有问题的时候如何去处理?喝农药自杀的同学面对问题时,采用如此下策堪称教育失败。

马云说:“我在以色列时,以色列教育部长跟我说,以色列的小学生要到野外生存至少三天,非常艰苦。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来才能有担当。”“面对困难”时怎么办,我国的教育没有与时俱进,挫折教育尤为匮乏。有的家长帮学生背书包、铺床、接送,甚至购买早餐等,处处为孩子着想,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他们吃了苦,这些家长万万没有想到溺爱的害处。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当我们不会质疑,骗子便产生了。当我们太娇惯,畜生便产生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触龙说赵太后》)智慧的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给他们精神力量,鼓励他们树立坚定信念,而不是越俎代庖。

有的学生(含中学生和大学生)一旦人生受阻,就退让、放弃、妥协,甚至纵身一跃——以死谢天下,多么可悲哦!悲剧轮番上演,除了学生自身有问题之外,家长和老师就没有责任么?

在教育活动中,鼓励方法固然值得提倡,却并非第一要务,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坚毅品格才是当务之急。人生在世,没有毅力一事无成。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就是“有毅力者成, 反是者败

死亡教育本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进行过此项教育?死亡教育越早越好,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对待死亡,认识生命的意义,使人更加珍惜当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只是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要落到实处,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对“长宜子孙”四个字深恶痛绝。巴老作为一个知识人,深知“长宜子孙”的错误。他说自己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巴金祖父)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教给他们生活技能,给他们指明一条生活道路才算正途。巴老见过世面,是一个明白清醒之人,他才大力批判“长宜子孙”这一封建传统观念。时代的车轮早已驶入21世纪,可是一些贪官仍在不择手段、不讲廉耻地攫金,以为财富可以 “长宜子孙”,结果害人害己;一些家长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给孩子买名牌……

笔者从教20多年,一直关注中外的教育。说实在话,我国的教育太功利化。诸多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地训导学生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过舒服的日子,却忘记人之初心,忘记了家国情怀,忘记了担当责任,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完全给忽略掉了。

综上所述,旷胡兰的《梦回山乡》和《鲁院之约》两本散文集内涵十分丰富,有梦想的力量、勇敢的精神、博大的胸怀……言说不尽。笔者更多的是从其间关于教育的话题中读出了旷胡兰的良心与前卫。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入手,心系教育,思考教育,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道出了些许良方。但是,关于我国教育的未来走向却无暇顾及,有些遗憾,姑且称为开放式写作吧。如果大家都像旷胡兰这样来关心并思考我国的教育,并为教育献智出力,相信国家进步的步伐还会提速。(注:《梦回山乡》于20148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鲁院之约》于20182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附“张友文”简介:自诩“双十一张友文”(参评“副教授”和“攻博”各十一次)、自名“公安文学言说者”、自号“功不唐捐斋主”;苏州大学博士生、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特聘研究员、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班学员、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版《回望公安文学》等专著四部,受邀至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43场次,并在部分高级中学和高校进行(公益)励志讲座数场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