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学院调研时再次强调“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这是指引地方应用型院校正确前进的根本指南、根本遵循、根本法宝。
三明学院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指南,把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脚下土地、力行经世致用,奋力走出一条契合办学规律、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福建气派的地方应用型办学新路。
办学方略: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相循环
闽光学院,三明学院与当地龙头企业三钢集团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成立4年来,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其中,为三钢研发的砂轮片自动在线更换系统,填补了中大型砂轮锯使用中用机器自动更换锯片的空白,被认定为福建省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由三明学院教师带队组建项目驱动创新班,遴选机械类专业群20多位学生参与攻关。
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应用型教学团队和应用型课程“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是三明学院扎根大地办大学、校政企合作中探索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链对应产业链要求,将产业链中的需求项目用来建立项目驱动创新班,让学生在真题真做中增长才干。
据了解,通过闽光学院开设的智能制造项目驱动创新班、软件信息项目驱动创新班等互动务实培养机制,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得到极大提升。近三年分别有30、43、50名优秀毕业生进入三钢集团工作,占到企业招聘数的28%、37%和47%,得到三钢及相关企业广泛好评。
这就是三明学院“为党育人、为用育才、为地方发展育力”办学方略的生动写照,通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来提高服务地方工作质量,通过提高服务地方创新发展能力来反哺,使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无缝对接、形成循环,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服务机理:学科专业与地方需求相适应
项目驱动创新班的有效运行获得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高度评价,得益于学校“五位一体”培养模式中的基础——专业群、产业学院。
本着“四个服务”使命,三明学院建立了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智能制造、资源化工、ICT、文化创意及衍生产品创新设计、土木与园林等5省级专业群和10个产业学院,其中ICT产业学院获批福建省5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之一。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服务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与地方需求对接不仅在企业产业,还体现在社会事业发展。按照“做强工科、做优师范、做特文科,塑造三创硬核”思路,学校以赓续闽师血脉、振兴老区教育为己任,组建师范学部探索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办学新路;启动公费师范生培养项目,项目数由2个逐年增长到10个并实现按县单列招生;与地方教育部门开展基础教育项目合作,遴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优质生源基地校、基础教育专家库专家、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育人平台,目前面向地方培养公费师范生842人,培训各类师资及管理人才20930人。
学科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同步布局、同步发展,经教育部批准,今年三明学院新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专业,不断优化的专业结构将为振兴苏区三明增添新活力、新优势。
发展机制:产教融合与校地共生相促进
产业服务与产业人才培养、师范服务与师范人才培养、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与三创人才培养相促进,这是落实“四个服务”重要要求在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三明学院产教融合与校地共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
推动产教融合与校地共生相促进,三明学院施行“一个二级学院+一个县区政府”的对接模式,建立“一个专业群+一个产业链”的服务样板,着力打造一批引领性强、辐射面广的应用平台。
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发挥学校人才智库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招商引资论证、技术攻关与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助力产业实现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获得了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目前该研究院有2个科研团队入选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其中,氟新材料科技特派员团队联合企业开展“R22副产物氢氟酸制备无机氟金属添加剂”技术攻关,在全国首创氢氟酸的气降膜吸收装置,相关系列产品累计实现产销2.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
近两年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市校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主导、企业主体、院校主动”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围绕高质量人才培养、关键性技术研发,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一体化联动的校地共生机制再书新篇。
创新路径:闽台合作与教育融合相推进
地处海峡西岸,学校深刻体会福建的对台优势与特殊使命,早在2010年,学校就抢抓机遇,成为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目前9个项目已培养2155名毕业生,吸纳1386人次台湾师生来校交流。
来往的不仅是人,还有两岸教育经验的融合、师生心灵的融通。依托闽台合作项目,学校成规模选派教学及其他管理人员赴台湾姊妹校进行“蹲点”式学习,结合实际实践,逐步形成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十余年摸索中,学校研究出台了《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台湾地区博士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实施办法》《台湾高层次人才管理与服务实施细则》等文件,实现引进、管理、服务和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探索分类管理机制,激发了台湾人才留驻学的坚定性和干事创业积极性,目前有3人入选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5人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17人被选为省科技特派员。
科学灵活的管理、系统用心的服务加深了两岸师生亲缘,让台胞深切感受到“第一家园”魅力,有教师担当桥梁纽带,助力深圳联积电子公司在三明投资设厂;有教师创作歌曲《热血耀芳华》,表达“跟着党,去想去走去看也去闯”的热血情怀;更涌现出夫妻、兄妹、同事、同学等关系的台湾人才同时入职三明学院的生动场景。
治理体系: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相融合
党的领导是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的根本保证,从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出发,从激励干部和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着眼,三明学院正以党领导下治理机制创新变革推进办学治校进步。
2017年,三明学院党委启动“三个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机制改革,在干部队伍中实行“职责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清单化”机制,开展分层分类“一线考核”,试点轮岗挂职、能上能下改革以及以“着重选拔‘70后’正处级干部、重点培养‘80后’副处级干部,积极培育‘90后’科级干部”的“789”干部队伍建设工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茁壮成长、聚集壮大。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破“五唯”重要要求,制定、修订《优秀人才专业技术聘任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施办法》等制度,以人才培养成效、学术贡献程度、服务地方效能等为主要依据的职称分类评聘机制,切实激发了教师育人强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前,以“三个不一样”为导向的教育人才评价和职称评聘改革、人事绩效改革、一院一策改革等正在持续推进,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相融合的治理体系将更富活力,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的新格局将盎然生机。
(学习强国 2021年10月28日)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275532524100614365&item_id=10275532524100614365&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35406807228&showmenu=false&ref_read_id=7f9a7742-63fb-4b3c-8e0e-5dda96d9b4d1_1635414054925&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