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11a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社会为什么要同情孔乙己
发布时间:2022-10-12   动态浏览次数:468

作者:李香锦


社会同情的,是那份纯真与善良,同情的是当时的冷漠与麻木,同情的是那个封建腐朽的社会,却不是孔乙己本身。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眼前似乎渐渐模糊,模糊中,有一小酒馆,柜里的热水随时准备着温酒。酒端上桌,眼前这人站着喝酒却一身长衫,一身长衫却也破旧不堪,此人,便是孔乙己了。

好吃懒做,偷鸡摸狗,强词夺理,死要面子,故作姿态,用这些词去形容这位似乎一点也不为过,而就是这么一位,却又待人和善,品行端正不赊账,乐教于人,当这些零零散散,形形色色的形容词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不免有些有趣,最后冬日之前,却再无音信,许是故去,不免也令人唏嘘,让人同情。

这样一个人,为何让人同情呢?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带着鄙视的目光去看他,又何尝不是在诉说着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他自身,本就是一个可悲的人。自认是长衫墨客,却没有任何经济去支撑他迈向另一边的厢房。他向往那边的厢房,却只能向往,脱不下自身的长衫,尽管那长衫又脏又破。身材高大却不勤快,识得书文,一手好字,却又无法谋生。从不赊账,分享茴香豆,教人识字,却只得到了旁人的讥讽嘲笑。穷苦的短衣帮在笑,厌穷喜富的掌柜在笑,小伙计在笑,毒打他的丁举人在笑,这个肮脏的社会在笑!

许是这善良与纯真,才令人同情,但在当时社会中最无用的,也许便是这份善良吧。可这份善良,却依旧可笑至极,荒谬绝伦。本追求清高却沦为小偷,本诚信做人却信口胡诌,本有着崇高的追求,却被自己的追求扼杀,这几乎同于人格分裂的病态心理,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剧,这份悲剧,又何尝不令人可怜。

提到孔乙己,又想起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秀才自述“我吕轻侯三岁识签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可我还是百无一用的书生,我除了会在喝酒的时候说几句子曰,还会什么?”这种人确实让人同情,可同情他的人,大多却连其十分之一都比不上,却成天浑浑噩噩,毫无长进。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社会为何会同情孔乙己?社会同情的,是那份纯真与善良,同情的是当时的冷漠与麻木,同情的是那个封建腐朽的社会,却不是孔乙己本身。可悲,确实可悲。同情,又何尝不是有同样遭遇者的共鸣?

社会需要同情孔乙己,同情他的同时,去反省我们自身;社会应该同情孔乙己,同情那个令人厌恶,失望,窒息的社会;社会必须同情孔乙己,没有为何,只有如何,同情他,借前车之鉴,脚踏实地,端正自身的思想,才可以永远拥有如今这份安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