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婉琳
曾几何时,“孤帆难渡众出岛,长虹卧波终是梦”;曾几何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曾几何时,“飞鸽传书情难传,欲速不达心头焚”。
逢山开路,遇水建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路造桥,全国连成“地球村”,将中国人民的心紧紧相依。
全国著名桥梁数不胜数,作为福建人,闽都的大桥你是否了解?它们不仅解决跨水越谷的交通问题,同时也跨越了时空的智慧光芒,照亮了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闽人智慧的集中体现。
世界最长、国内首座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正是位于我的家乡—福建平潭。这座桥如蛟龙般横卧海面,联通多个交通要道。线路全长16.323千米,跨海段长11.15千米,其中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双线铁路。将来从北京出发,坐着高铁跨过台湾海峡,可以直达中国宝岛台湾,这其中的意义想必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不言而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放眼望去,斜拉索桥跨越蔚蓝的海湾。一片碧蓝的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泛起层层涟漪。一座座海岛与沙滩向远方延伸着,与世隔绝,仿佛“世外桃源”。在桥上,似乎能听见大海的心跳。云雾萦绕,微风吹拂,组成了这跨海奇景。
景色虽美,但桥的建造难度极高。
这里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是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具有风大、浪高、水深、流急、岩硬等特点,曾被誉为“建桥禁区”, 被称为我国在建的基础施工当中最难的桥梁。
在这里,仅是坚硬如铁的岩石就成为打桩建墩者的噩梦。复杂的岩层状况让大桥基础难以建造生根。建设团队需顶着风浪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反复测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研究,首创的“深水裸岩区埋植式海上平台”技术,解决了恶劣地质的桥梁基础施工难题。
但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
气象条件是贯穿整个桥梁建设中的最大问题。平潭每年6级风以上天数就超过300天,万事开头难在这儿可不经用,钢吊箱试吊到正式起吊历时两个月,而浮吊船运送钢吊箱的过程则更为复杂艰难。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不就是一个下放的过程吗?”其实不然,钢吊箱的下放需在潮水上涨之前完成,但海上天气瞬息万变,码头与墩位相隔十几公里,海上风经常达七到八级,建筑团队需与天气赛跑,在阵风中极力控制其稳定使其平安穿过风口。
公铁大桥的架设采用简支箱节段拼装法施工,误差需精确到毫米,否则将失之千里。这还有连建设团队都从未见过的怪事,在某个钢护筒内钻孔的锤头竟接二连三敲碎,经过专家测验,因地质条件影响,需特殊定制锤头,这将大大延缓建造速度。并且敲碎的锤头需打捞上来,在建设团队运用各种方式后,停滞四个月的施工,终于重新启动。
长虹卧波圆岛梦,史海钩沉忆沧桑!平潭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造七年之久,铸就的史诗级工程,凝练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果敢。建设积攒的经验,是工程建设中一笔宝贵财富。如今,这座曾经被各界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不仅将天堑变通途,还牢牢的站在历史长河中眺望闽人,串海上珠迎四方客,踏着时代浪潮,激扬青春筑梦未来,激励着一代代闽人开启新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