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友是学校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所学校精神的传承者。万寿岩高,沙溪河长,闽师源头活水流淌,2023年12月12日,三明学院将迎来办学120周年华诞。走过了百廿奋斗征程,从母校毕业奔赴祖国各地的“明院学子”数万之众。如今,他们怀揣梦想,耕耘在科研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500强企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中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商界新锐、政界新秀、学术新星、能工巧匠,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们的奋斗故事、创业经历和人生收获,是三明学院的瑰丽景象。本案例研究以文字专题采访形式,访问12位三明学院的优秀校友,展示优秀校友的风采,分享他们的收获与成功,其中重点深入整理挖掘优秀校友科学家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院士专家、教授学者、优秀青年教师等,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从细微处、感人处着眼,探寻这些人身上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挖掘精神背后的学风支撑,讲出这些身边的科学家故事,激励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朱清: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原常务副书记(正厅长级)、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三明学院1979级中文专业校友
【问题一:第一个部分就讲学生时代,就能不能简单给我们回忆一下,您当时考取咱们学院的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学校。】
朱清:当时我入学确实也是三明学院的前身,叫三明师范的大专,这应该说本身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觉得很多入学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一个感受。
必然性就是整个国家重视教育,文革以后,前面说到就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所以大家都一个心愿,特别是原来被耽误了高考的那样一批年轻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或者这样的一段期间的一种求学的愿望,所以纷纷的就报考起来,这是个必然,所以我也加入到其中。我去入学的时候,已经工作很久,经过了上山下乡插队,也到了工厂担任了产业的工人。然后我在三明市印刷厂,是个产业部门,跟我们这个学科有点关系,是搞排版印刷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对这个刊物、报纸怎么排版怎么编排,这个是我有一种职业的原理。然后我又到了三明团市委工作,我是从三明团市委考取三明师范大专班的。
偶然的在哪里?我连续考了三年,原来都没有复习的时间,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顺着整个知识的轨道顺理成章的进入学习。然后高考那时候我们很艰苦,可以说我三次考试都没有专门复习时间,都是一边工作,到晚上自己加夜班,看复习资料,就凭这一点考了第三年考上了,而我这一年就仅仅差一分,没有达到本科的学历,当年的本科线300分,我就是299分,但是我当时考分语文这一个科是全省第二,当然我这个考分在三明地区,那时候还没地改市,三明地区我是第一名。当然我很感谢。偶然什么,就这时候三明地区的招生办,还有我们三明师范大专班就吸纳了我,作为分数最高的考三明师范的大专,我觉得来之不易。当时很多人,包括一些同事,还有包括一些单位的领导,都建议我不一定去,年龄也偏大,我们这个班级进去有的都相差十几、二十岁;另外有的认为我工作已经有了,比较稳定,也比较有发展前景,因为已经是团市委干部,我那时候在三明团市委负责学校工作部,但是我当时有一条,就是可能今后不会再有上大学的机会,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函授,也没有电大,所以我很珍惜。
再一个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志向要做好事业的话,你在什么岗位都还是有希望,但是读书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可能就没有。所以我还是本着对知识追求,我想这个也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求学,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够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生活。这一条我觉得是千真万确,我是打心里是这样想,应该这也是个传统,所以我还是下了很大决心,离开了我原本比较有作为的一个体制岗位,就来到了三明师范大专学习。当时也有社会上的一些看法,对咱们教师教育,还是感到这个工作发展比较辛苦,包括我同班的同学有的都不理解,说你已经有这么好的一个工作的机会,我们毕业以后都还到不了,你已经有了还跑那去,学了以后,按照当时的培养方向,就是要么到中学,要么到小学去担任教师,我从心里我觉得我还是很喜欢教育工作。当然后面有点遗憾,我毕业以后,因为当时党政部门缺乏大专学历以上干部,所以我们选拔就走上行政岗位了。当然我欣慰的一条,在我离开党政岗位以后,我又回到教育这样的一个领域,尽管现在是合作和兼职,但是我还是能够为教育出一份力,这一条我感到比较幸福。
【问题二:您刚才也提到当年比较不容易的考取了三明学院,那么进入到学校之后,学校的一些风气,比如说学校的学风对您有没有什么样的影响?您觉得当时三明师范大专班他的学风怎么办?】
朱清:我觉得当时的学风应该怎么讲,它脱离不了整个社会风气。可能现在的年轻一代还不太了解,这已经将近是40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在酝酿、在推行之中,人们的思想还有很多不同的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可以讲这也反映在学校的领域。
所以我们当时到校的时候,学生成分就非常多样,有经过社会工作、阅历丰富的,有直接从学校进入的;年龄上也相差了很多,甚至有的已经成家,有了下一代。这样子在一块儿一个班级,在一个学校,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是走读生,因为为了满足入学的需求,就扩大招生,走读生、自费生跟高考按照预定的分数范围录取,都合在一块,学校就自然带来很多思想的碰撞,这思想也比较复杂,这是普遍的当时的一个状况。但是有一条好,确实我们党改革开放,坚持,就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就两个文明一起抓,这个也反映在我们教学和办学的过程。所以当时的学校也就非常的注重校风建设,不仅仅要教你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教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培育家国情怀和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这一条也非常的明显。
当然这里面很重要一个还是发挥了学校的党团组织的作用。我进校的时候就已经入党,我在工厂入党,所以到学校自然我们也有党支部,在我所在的中文科有两个班级,我们有两个支部,我们也有七八个党员,我们都分别担任班委、支委,所以我们在这期间应该说也按照党组织的要求,按照我们学校办学的方针,认真的做好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自己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那就发挥学生中的党员和团组织,特别是骨干作为,应该说那个时候整个学校我前面有说过呈现叫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积极进取这样一个良好学风。
当然还有一个特点就大家非常的珍惜时光,所以很多叫克服困难,增进知识这样的一种追求,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所以今天的学校依然要有这样的一个理念一个导向,所以当时学校应该说风气还是很好。
然后我们食堂没有办法这么多学生同时吃饭,那就分批吃饭,买了饭菜没有座位,有的端宿舍,有的要等别人走,有的还站着吃,那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怎么办?所以这个时候学生的干部好的学风在起作用,所以我可以讲每一天基本是上午的最后的一节课,我大概就上到一半左右。我们的学生会干部,团委团支部的干部基本上这个时候都到了食堂,我们提前进入食堂,在那里开始维持秩序,并且到食堂里面帮厨、卖饭。我本人经常卖饭,就在窗口卖饭,吃饭都是最后一个吃,就自己给学生或者说其他的年龄小的学弟学妹们要做出榜样,以自己的奉献和自己的表率来影响大家,维护一个良好的学校办学和生活的一个秩序,这一条我觉得还是很重要。
今天来说还有很多是在学校期间,虽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很多还是要自己动手,还是要养成能自己动手,勤劳,这样的一个好的品德。我想学校也要锻炼,这对我自己后来去工作影响就很大,我想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今天想来,虽然我个人的课时少了一些,努力后面去补,但是在当时对学校好校风的建设,那是一种的付出还是非常值得。
【问题三:您刚才有说到,其实当时您在读也只有两年时光,所以特别珍惜这两年时光。两年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学校的学风、校风对您今后的人生、工作道路和轨迹都是有很大帮助和影响,您觉得像这样的一个学风校风对你今后工作哪方面会影响会比较大一点?】
朱清:因为学校有一个比较积极进取,良好的校风,所以三明师范大专班也好,后来的一直到三明学院也好,后面我也有很多的接触,因为我后面担任三明团市委书记、文明委主任,以及一直到担任福建省文明办主任,我也多次回到我校,有所交流。就三明市当时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先进的典型,这其中也离不开三明师范学院也好,还是三明学院也好,就师生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在那样一个办学的条件下,组织了大量学雷锋服务,不但校内解决很多勤工助学,包括服务大众工作,而且走上社会,为群众、市民提供义务的服务。三明学院的学生有数十支的青年学雷锋便民服务,每一周就是轮流的,周末就走上三明的街头,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包括一些技能去为市民服务,比如说理发,当时我们的学生很多理发都自己理,也没有理发店,而我们不但自己理发,还到街头去为市民义务提供服务;小到屋里的补锅了,补脸盆了,修收音机啦,而我自己还带着队伍去,我们三明社区有一个盲人,他不会看,他就每一天听那时候叫矿石的收音机,了解国家大事,结果收音机坏了,去哪里修,当时的服务业不完备。我们物理系的学生,就到他家里帮助去修收音机,免费的,非常感动,非常感谢。我们在学生时代也能够就为社会就做了一份贡献,哪怕一点点,每一点一滴都会是今后人生的一个开始。
所以这条来说我觉得整个有一个很好的方向,后来我参加工作后也建议三明学院一定要开设一个精神文明建设,或者说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课题,既是三明学院在学科建设一个特色的领域,同时也是我们建校的一个光荣的历史,我们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做出贡献。我想我们三明学院所研究、所实践、所成就也是在其中之一的事迹。
我很高兴这几年三明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跨出了新的步伐,我们学校现在也是全省的文明单位,我感到很欣慰,前段时间看到原来的老校长,现在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和几位学者还专门写了三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论文,在福建日报发,我认为这个意义就很大,也很宝贵。三明学院可以在这方面展示很大的一个作用,为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先进典型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挥高等学府的优势,学理研究的优势,在这方面展现自己的风采和作为。
【问题四:您觉得一个学校好的学风对于整个学校的办学,无论是学生求学还是老师教学,还是管理者治学,有什么样的一些帮助?您觉得好的学风和好的校风,包含哪些内容?】
朱清:现在好学风很重要一条,首先就是它要有个志向,我们现在讲学风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学习的志向,引用宋代朱熹的话:学须先立志。
当年在南北宋之间,叫做国破事衰的年代,朱熹的父亲,教导他要学苦闷,学苦闷目的是什么?就是图救国,就要有家国情怀,所以朱熹后来总结叫学须先立志,你没有一个志向,你就很难有个好的学风。学生只为读书,就是追求做官图财享乐,也不去关心国家,不去图发展。所以学生这个叫不良的风气,这样学生培养出来到社会,就是为了谋自己,所以学校要有个好学风,关键的是有个引导,就是你为什么学习?这条很重要,所以你一定要讲学风会影响什么,他首先要知道志向在哪里,所以好的学训很重要。我们今天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里面很重要一条,在教育领域来说,就是说它的教育宗旨是什么?这个要结合好。现在我也很高兴,我们学院也在研究立德树人。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最早的第一部教育章程,就是白鹿洞书院文学,它就是非常明确,要先教道德伦理,学会做人基本规矩,然后才是为学修身。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还是坚守德为先,所以这一条很重要。所以我觉得前面讲了,大家抱着就什么样一个信念和追求来读书,那么就决定了我们学风,这个是我的一个体会。
过去孔子年代解决教育一个大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办教育,所以他提的叫“有教无类”,所有人都有受教育权,这是人文精神,同时也要告诉所有的读书人要有好品性,用自己的学识去报效社会,所以孔子在有教无类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叫“学而优则仕”,“则仕”的“仕”的意思是为国家做事,当时也可以说叫做官,当然这个扩大,不仅仅是做官就要为国家做事的,他解决这个事情。到了宋代朱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所以在岳麓书院提出,就是忠孝廉洁,被岳麓书院立为院训,这是我们中国所有校训的开端,4个字——忠孝廉洁,就是我们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当然今天我们赋予忠孝廉洁时代的内涵,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几所书院,反复强调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要搞好人才建设,就这两样很好。所以现在我在三明学院讲到母校的研究书院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所以我们现在学校在抓,我觉得这个非常好的,也是具体贯彻两个结合的一个实际的举措,而这个工作现在已经在深入的在推进,我觉得非常好,这对我们建校120周年也是个非常好的指向。
所以我们在那个时候,我到今天所知道的我那个班上的同学,我前段还到三明一趟走了一圈几个地方,见到了很多同学,我那个班上同学大部分都在教育行业,当然现在也大部分退休,他们基本上都获得了高级教师的这样的一个职称。
同时很多都是在基层学校,有的县一级,有的在乡镇学校了,校长副校长很多,他们都很有作为,我们在不同的战线但大家都有作为,从这一点来说也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大家谈起来也非常留恋那个时候一种氛围,特别学生中的和谐,互相照顾,为他人服务,各种这种活动非常火,我觉得这一条很重要,当然也带来了很多学业上的互相的交流促进,也非常真诚。
因为我们在中文,大家很多就比较喜欢出学报,我们现在是规范的学报,我们那时候也有学报,是自己手刻的学报,我们一个班级也有一个学报,我现在还留了几份,手刻的钢板刻的,每人同学一份自己投稿,对时事看法,还有文学的创作都非常正能量,对生活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也舒展自己的抱负。我今天还留了一个,虽然搬家搬了多少遍,但很荣幸的把这些还保留下来。当然今后有机会,学校如果要的话还可以送还学校,因为它是一段历史,历史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很珍惜它。
【问题五:您觉得现在高等院校应该追寻一个什么样的学风建设?】
朱清:因为这个涉及到很大的教育改革的问题,我本人也负责过,因为原来在省委宣传部工作,这也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有的现象,我自己后来没有当上教师,但后面又来负责教育领域的工作,我在省委宣传我曾经分管高校,我的看法,它有很大的教育改革工作还需要做好。
当然首先就是教育的灵魂是德育,这一条很重要,所以这个方面今后还是必须要加强。那拿三明学院来说,我还是有两点期待,也是对母校一个肺腑之言,希望加大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的一个研究和实践。特别是我们结合我们现代的学科建设进行很好的一个教学探索。还有一个就是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央在2017年1月份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面就非常明确提出一条,今后高校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并且在大学列为必修课,同时还有对全体人民教师进行中华文化培训。我觉得我们三明选择在这一方面,特别我们现在还保留着非常好的师范教育的体制,这是大有作为,也是我们自己今后办学的优势。三明是我们闽学主要开宗人物的故里,包括杨时、罗从彦、朱熹,他们的故里都在三明,所以三明资源非常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特别是主流传统文化的积淀,可以说在全国都少,所以这个也是三明学院办学的一个特色,如果这个发挥的好,不但可以把校内的学生培养好,而且对推动整个社会更好的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向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问题六:结合学风建设,三明学院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循序一条怎样的人才培养道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朱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专门就对培养人的问题提出了要求,叫做思维要新,情怀要深。就是说学校一定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而这一条很重要,当然要再展开,可以要讲很多。我觉得我们学校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学生追求自己学识的志向,都应该围绕新时代的家国情怀的内涵来努力,这样培养人才培养队伍,然后自己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才能够符合社会、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条很重要。当然我最近为母校建校120周年,我给《三明学院学报》报送了一篇论文,大概是15,000字左右,我也希望这篇论文能够给学校提供教学的参考,也是我对母校建设发展的一种感恩和回报。
“优秀校友述学风”涵养工作室/供稿
本文为2023年中科协学风传承行动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