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原首席制片人,三明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级编辑,三明学院1981级中文专业校友卢辉
【问题一:请问卢老师,您当年考取三明学院有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故事呢?】
那有,实际上要说回忆的故事还真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原来我最早应该说是79年就考上了,那后面是因为身体原因,我后面是81年。给我印象最深刻,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读书的时候还是叫做三明师范大专班,我们是两年制,我印象中非常深刻,就是当时我们在考,因为我是来自大田的,那个时候我印象很深刻,我们当时大田的大概有800多个考生,800个就是文科班,当时是来个大会战,当时大会战就是因为大田的文科相对会薄弱一点,就把好的学生好的老师都集中到大田一中去,不管是什么样高校,大家觉得说能够考取就很好。
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是我们800多个人,那一年我是考了第四名,考了第四名到后面,实际上还是来到三明大专班,所以当时虽然心里面感觉到说离自己理想的学校还差一些,当然了,但是内心还是蛮欣喜的,毕竟他是自己心仪的一所学校。那最难忘的一点,就当时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像我们这种60年代出生的人,当时我们学生就到这边报到的时候,我们一看,唉呀有的老的,就是说学员们这个年龄都拉得非常大,甚至有的差了一代人的年龄的,尽管是差了一代人,但是我们来到三明,就是来到这个母校以后,我们就感觉到像一个大家庭,因为当时我们每一个学科好像就基本上都是一个班级,整个学校人不多,当时我们的校园是在叫狮子坑,就是现在三明医科职业技术学校那个地方。
我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当时我们刚去的时候,因为当时我们的老师应该说是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学的老师,当然他们本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就等于说虽然说我们学术气氛不是很浓,但是有一点就正像我感觉到我们的学风非常好,为什么好呢?因为说我们每一个人来就把这个学校当成是一个大家庭,学校当时也就跟我们讲了一个很客观的一句话,他说我们也知道你们来自各个地方,不同的地方,但是你们有一点就是年龄差别也很大,但是你们也都是有经历的人,所以大家就感觉到把这个学校当成是自己的家,大家庭一样,所以我们的自律性,这也是学校告诉我们,他说你们的自律性永远保持住。虽然当时学校还没有提出很明确的这个校训,但是我们这个自律的这个校风呢,一直主导着我们。讲个很具体的一个故事,比如说我们自律到什么地步呢?比如说当时我们刚刚报道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叫张建华,张建华老师当时教我们文学概论。那么一般人家说班委啊都要好好的考察一段时间再定班委了,他这眼力可神了,他就这样子,就说,好了,今天第一堂课我们来选班委,他说就凭着我对大家的理解,他说我来凭感觉。所以我就觉得,第一个就感到很亲,就感觉真的是一个家一样,很感人很亲切。他说,我就凭感觉来点,哪一个人适合当班长,哪一个人适合当劳动委员,哪一个人适合当……就看面相。我觉得这个班主任挺有意思的,结果选到我,你知道他叫我当什么了吗?当文艺委员,后面没想到我这文艺委员当得非常合格,为什么说呢?我们那时候自律就体现在我们每个人除了学习,我们那个时候虽然讲的是大专班,而且我们也算是进入大学校园了,但是我们照样就像中学一样,我们有晚自习,有早读课,都有的。因为大家在那个时候内心里面就想一个事情,我们出去是要当老师的,你如果自己身上没有一桶水,怎么怎么分给人家一杯水?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也想说,哪怕是两年时光我们都不能浪费,所以这个自律一直主导我们这个两年时光。
你看像我在学习之余,我平时就是教大家唱歌,教大家跳舞,那时候就跳交际舞,那时候时髦跳交际舞唱歌,所以我们就感觉到大家其乐融融,除了上课这种非常有规则的、非常有秩序的学习之外,那么我们在课外的这个活动当中,我们也觉得说应该学的学到,应该放松的放松起来。那这样的话呢,我就觉得说来到这个学校,尽管他在山旮旯里面,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其乐融融,乐趣无比。
【问题二:那您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专业?】
这个专业因为我自小可能对文字这一块也相对会(感兴趣),我就学中文,应该是跟文字最接近的一个专业,所以我当时就觉得说,唉?我能不能通过大学里面的两年时光里,能够提高我驾驭这个语言的能力。从内心里面呢,我再讲长远一点,小时候可能也有这个梦想,就当一个作家。因为在我们那个时候,说当作家,是个文学青年,就觉得可棒了,可令人羡慕了,所以那时候就是这样想选择这个专业,然后希望到时候在学校学有所成,然后到社会里面能够也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能也就这样去想它。
【问题三:那在大学里对您影响最大的同学或者老师是谁呢?为什么?】
在大学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我这边我要提一个人,他叫陈越老师,是教我现代文学,这个老师在后面是调到了闽南师范大学去当老师。为什么说他对我影响很深刻呢?说真的,因为正像我刚才前面我也跟大家讲过,因为三明当时的大专班里面老师都是来自中学老师,可能不像现在的老师讲专业讲水准,或者是再讲狭义点,讲学究气,那个时候老师可能没有这一点。就感觉到中学老师来当大学老师,他还是带着那种很平易近人的东西,但是你别看这种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反而跟我们之间这种交流是零距离的东西,我们没感觉到他高高在上,就感觉到我们都把老师当成是我们的大兄长,因为实际上我们年龄差别并不很大,是一个大长兄一样。
那么为什么说他给我印象深刻?我举个例子,他当时在上这个现代文学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了,虽然说你感觉到是题外话,但是对我这一生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今天在上这堂课的当中,也给你们的学弟学妹们讲了这件事。他说人生要有三气,哪三气呢?他说第一要有脾气。我当时听了愣了一下,他把脾气放在第一个,你说人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声音,能有自己的想法,想率性的时候不敢轻易的率性,他就说我们要敢于去表达自己,敢于去展露自己,发表自己的言论。他把脾气放在第一位,如果说站在我们现在这个讲文学是人学的话,或者说在当年说人妖颠倒的年代,我们要恢复做人的尊严的时候,那我想他讲这个脾气更是能值得。我们觉得这个脾气是来自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他本有的东西,那么这种的脾气我觉得对我,特别是当时在自律的这个校风里,我就觉得说这种脾气,他不是说让自己放任的那种脾气,是觉得我们要遵从自己内心,告诫自己的东西。我觉得第一他讲的是脾气,第二讲骨气,做一个人必须要有骨气。你别认为说你来到三明,读的是大专班,觉得说自己底气不足,就是说唉呀我跟别人相比,人家考到好的学校,你只要觉得说你自己来到这边,学有所成,你照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说人必须要有骨气,这骨气你不要以为三明是一个大专班,都不是一个大学的校名,你不管他,关键在于是你自己学到了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骨气。最后他才把才气放到最后一个,他说才气一半是来自天赋,那更多是来自你后天的努力。所以我想在这点上,我就觉得老师讲的就是人生的这三气给我影响很大。后面联想到王国维讲到人生的三个境界联系起来,我就觉得有不谋而合的东西,甚至异曲同工的东西。
【问题四:那当初学校的校风给您的影响是什么?】
正像我刚才讲的,当时校风因为说我们一直都把这个学校当成是我们大家庭,因为我们人不多,比如说一个级,像我当时中文一级里面就这一个班,就是相当于小小的一个团队,但是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像亲兄弟亲姐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团结。就还是讲的这种自律,学校也一直给我们灌输这点,我们正是因为自律,我们后面呢自己感觉到我们要认认真真的学一点,通过自己学一点东西,学点真本领,真金白银的东西,就像我刚才讲的,要亮出自己的真本领出来,你才能够帮人家答疑解惑。不然你自己没真本领你怎么帮人家释疑解惑的东西。
【问题五:那当初学风有给您带来一些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就是当时在选班委的时候,老师实际上就很委婉的说了这句话,我们是个大家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有的甚至比老师的年龄还大。这种自律性都是免说的,但是这种自律性你们今天带到这个地方来,你们继续要把它发扬下去,也可以成为我们这个学校的这种自律的东西,自律给了我们更多的让自己理想,让自己梦想能够实现的,这种约束自己的东西,你才能够真正的使自己走在人生的大道上,你才觉得说自己不枉费这一生。因为自律给自己的一种内驱力、内动力才会越来越往更好的路、更宽广的路去走。
【问题六:那当初在学校除了班级您还有没有参加一些什么学生社团组织?】
当时我们学校倒是真有很多文学社团,但是我本人我当时是没有加入的,为什么呢?可能我当时是基于我自己觉得我可能更多想自己安静的写作,没太多去参与那种事务上。但是有一点,因为我是文艺委员,当时我在实习的时候,我就有心的去带了很多的这些学生们,然后去参与了很多文艺活动。就是学校当时相当于是在团委,也成立这样一个协会,按现在话讲叫结对子,但那时候没这个提法。因为那时候我们在实习的时候,就是说你要把你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让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所以那个时候我也带了一些这种文艺骨干,也算是团委组织的一个那种机构,然后大家一起去唱歌啊跳舞啊,包括一些文艺作品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也做了这些事情,虽然我没有正儿八经去教学,就像文艺社长,但是我在课外的时候也参与了这些活动。
【问题七:您当初就是在三明学院学习的这几年对您个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我是这样觉得,因为三明学院在他早期的时候呢,就是当时还没成立本科院校的时候,毕竟他当时应该说很多的条件,比如说包括教学条件,包括很多的硬件,算比较简陋的,但是即使在这种的状态下,我觉得我印象很深刻,不管是来自我们生活方面的这个艰难,包括我们教学手段上的一个相对简单,甚至连教学设备上的一些简陋,但是都没影响我们对获取知识的一种渴求。
我印象很深刻,那时候因为我们每次要下山要走一个山道,所以同学们一般也不轻易下山,就觉得说只要我在学校,每一天我都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就像我刚才前面讲的说,我们都有早读课、晚自习,反正就像中学时代一样,我们不是说进了大学好像万事大吉了,可以所有东西都放松,我们一点都没有放松,就感觉到了大学我们反而相当于是过着另外一种的高中生活一样,我们照样从严要求自己。
有一次老师在布置写作,因为很多时候比如说大家都回宿舍了,但有的时候自己就留在学校,因为相对安静一点,留在班级里面,然后自己想写一点东西啊或者是看一本书,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图书馆还不是那么的健全,有,但是不像现在的图书馆,那是天壤之别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就觉得用学校的点滴的东西,来完成我们内心很宏达的一种设想,我想这种东西应该对我来讲是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问题八:您怎么认识文学的?就是在这个大学学习过程当中,您是如何认识到文学,到后来研究到诗歌的,文学在大学里面给您什么启发?】
大学里面应该是这样讲,我依然还是讲这个现代文学的这个老师叫陈月,因为当时就有印象,当时在三明师范大专班呢就唯独他一个,最有一种像就是引导我们做学术那种式样的东西,为什么呢?他就比如说讲到鲁迅,鲁迅的这个百草园,他这种分析性的东西,它往往会有一种牵引,我们经常感受说这边一个树,那边还是一个树,类似这样讲。他在每一个导读过程当中,他会结合中西方的一些学术理论来引导我们,所以我那个时候在我内心里面,我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学校对我的牵引,就是说除了文学之外,我当时还想说除了文学创作,还包括一些评论,因为当时他就有把一些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的架构,跟我们东方的一些文学,来一个中西合璧的一种东西,所以我到后来从事诗歌创作也好,还是文学评论也好,像这种点滴的一种启示。包括我今天下午跟同学们讲说,有了日常经验以后,对社会你理解更透,包括有大量的文学积累以后,在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首先很符合我们中国人他的那种信仰,我们讲高点就是一种精神寄托的东西是这样子的。
【问题九:那您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是您当初所学的专业吗?如果是的话就给我们分享一下奋斗的历程。】
实际上应该来讲,因为我们当时读了就是师范,他可能他的职业就是当老师了,实际上我其中的8年时间,我是当了老师,,但应该来讲我自己内心里面是这样想,既然我当了8年老师,我自己觉得我自己还是蛮成功的,怎么说呢?因为我也是我们大田的教学新秀,这教学新秀其实也是来自于学校给我的一些知识的储备,这知识储备是什么呢?就是说讲具体一点,怎么板书,怎么分析一个课题怎么做。像早期的时候,我就觉得当一个合格的老师,你最基础的东西你必须要掌握,特别是板书,特别是板书怎么做课题分析,那个时候我觉得说这个不管是学校的老师,包括我们后面实习的那个辅导老师,都教我们这些,都非常的严格,所以我们也很严谨的做在8年间。那当然除此之外,就像我们在学校里面,除了专业学的,还来自很多课外的东西对我们的一种启迪,所以说那个时候慢慢的,我在当老师的时候也带了很多文学社的学生,所以说我觉得在这点上,在起初的时候,他还是最直接的联系。
那比如说间接的联系,因为我后面我从事是新闻工作,我说他依然还是有联系,虽然说我学的是中文,但是它毕竟还是一个文字工作嘛。新闻工作它还也是一种文字工作,尽管我后面是学了新闻学,但这两者之间我觉得实际上是没有本质区别,他还是在做文字工作,一点都没错,那这种文字工作呢,我就说这种的底也是来自于学校,当时我印象,因为我们毕竟当时在学校,虽然说这两年时间,但是我们这个课程还是蛮符合的,比如说文学概论啊、外国文学啊、古典文学啊、现代文学啊、古代汉语啊等等,都是按照这个大学的课程。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说,正是因为我们靠我们的自律,我们也基本上把所有的课程,哪怕老师有些时候就提醒自学的部分,我们也当成是课堂必学的部分,甚至是必修课,我们把它很好的学好,所以这点到了我后面从事新闻工作的以后,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影响很大,就是至少我的文字功底很扎实,文字功底一扎实,那在新闻业界就大家都有一个行话,你文字功底一扎实,你就是如鱼得水,已经游刃有余了,是这样子。
所以我就觉得说相关的东西,应该说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相关的东西,尽管我老师只当了8年,我新闻工作已经从事的是三十来年,那这之间我觉得说不能以时间来论,我想它实际上本质都是一样,都在做跟文字有关的东西。
【问题十:那您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挫折,您最后是怎么克服它的?】
挫折的话,就像你所讲,当老师应该是相对来讲更轻车熟路一点。对从事新闻工作说真的,因为我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如果是你正儿八经要进入新闻界,你必须是科班出身的。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当时,因为我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他要学会摄像,就像你们一样学会摄像,那当时对我来讲摄像那就相当于是从零开始。角度怎么取啊?现在还有一个九宫格,当时我这个角度、这个环境分割线要怎么做啊等等这些,包括这个画面怎么样重组,起伏落伏怎么做,在剪辑的时候要留几帧,因为在当时就我们刚进到这个时候,就是感觉到都是听起来了,那是进入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还是觉得有难以逾越的某些东西,但这个东西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一个障碍的。语言这种东西,特别是电视语言这种东西,它跟文字、跟平面、跟报业的媒体人不一样,它毕竟语言的东西,你什么东西该说什么东西不该说,他肯定要分得很清的。你不要把电视画面里面已经告诉你很多的信息,你再用语言重新的说一遍,那你这种信息量就等于是0了,你一定要展示出你信息1万的东西,那这点怎么整呢?那我就靠平时的积累。
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人家一开始要你的时候,你要是认为说你文字能力很好,一来的时候刚开始时候说这个文字能力怎么转化,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确实通过一个非常痛苦的一个阶段,甚至到了有些时候就焦头烂额的时候都发生过。有时候出去这个忘了打,这个镜头没处理好啊,一回来有的时候录了声音结果没声音了,像类似这种东西是我们初学者经常会发生的这个问题。所以这些东西我想应该都是属于我遇到的困难跟瓶颈的东西,那这样子后面就慢慢的去克服它。
【问题十一:那您现在就是从事的工作跟三明学院有交集吗?是您在中促成的吗?】
应该有交集,因为我现在也很荣幸成为,最早是三明学院的这个客座教授,后面又成为文传学院的特聘教授,这种的交集是更紧密的。我也常常把我们的学弟学妹们引到我们三明电视台去实习呀干什么的,因为这之间的交流更多,包括我平时也经常跟你们这边的同仁们,就是文传学院(交流)。那还有一个交集,那就是文艺圈的一种交集,因为我自己是负责三明诗歌朗诵协会的会长,那跟你们这个播主班的同学们,经常比如他们朗诵啊,或干什么的,经常也会请我过来给他们指导一下,经常你们有参加什么大奖啊、参加这个像国防的比赛,还有参加类似这种大学生演讲比赛,这个我都经常有跟大家在一起沟通交流,来共同把它来打造,相当于说是以三明学院一份子,大家一起把这个事情给它做得更漂亮一点,更漂亮了,那这是这种的交集。
也包括像今天这样子来回校来讲课,跟大家一起分享,不管是新闻,除了讲文学外也讲新闻课。我毕业这么多年,虽然现在也退休了,但是我觉得我这个母校这个情结还是有的。
【问题十二:那当初就是学风建设对您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建设和影响?】
那有,我觉得这影响非常大,就像我刚才我还是这句话,像我们实际上还是讲这种自律讲原则的,如果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自律,不严于律己的话,你任何事情放任自由的话,你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就像虽然我刚才提到说讲脾气,因为呢我是针对说我们要把这真性情表达出来,让人的脾气,而不是说是放任自由的脾气,所以这种自律我觉得无形当中,因为大学生活很难免,比如他有个过渡,比如说我们从中学到大学之间的确是有一个缝隙在里面,要完成这样一个华丽转身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中学都是绷紧一根弦,高考毕竟这个桥梁大家必须要过的,那到了高校可能很多人觉得要放松了,可以放松自己了,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却没有,不敢放松自己,因为两年间你一放松一下,可能什么东西都没有,你哪怕想好为人师你都好不了,所以我们觉得说呢,自律对我这个人生我觉得影响非常大,是在学校做好自律练真本领,到了工作的岗位我觉得很适应。你没有自律,你就根本没有规矩可言,那就不要谈方圆的东西了。
【问题十三:那您是现在如何看待三明学院近些年发生的变化和改革?】
三明学院应该说这几年,我用一个词真的是就应该说是翻天覆地,除了是校园的一种变化,我觉得更大的一个变化,我觉得现在各个方面就不像我们过去这样,一个就是说我们人才济济,我们现在老师就不能跟我们那个时候的老师同日而语的,都是高学历的,让你们学生在本科的4年当中,我觉得成效也很明显,给我印象很深刻。比如说因为我也跟文传可能是沟通更多,你们经常在外面获奖啊,这种东西那就不用说了,那比如说在其他科目里面,比如说机器人大赛,我经常看你们机器人大赛在哪里也是屡获大奖,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特别是你们工程这一块的学子们也是很有成就,特别是制造这一块也是很有成就的。
我经常也很关注我们学校里面的一些成就的点点滴滴,像这一点上我们学子们能够学有所成,也来自于我们老师用百年树人这种方法,特别是你们的“三明”这个校训来引导大家,在这点上,我就觉得人的精神上的一个变化,教学手段的变化,人的精气神的变化,像这些变化体现在我们大家,就是我们来到三明学院,大家就感觉到我是三明学院的一份子,我来到这个学校,大家就觉得说感到一份光荣和职责,没有说我来到学校我感到很自卑,唉呀这个学校不是我原来做一个学生想要来的地方。就像今天跟学生沟通,很多人通过沟通完以后,我觉得大家的一种思维还是很敏捷的,所以大家在平时学习当中还是有相当多的知识储备的东西,不是说我来这边就是混混沌沌来过他4年间,不是这样子,我觉得大家还是很棒。
【问题十四:老师您对就是三明学院三抓三强的学风建设有什么意见?】
首先是在于我很认同你们的校训-,其次呢我就觉得,因为三明它的内核里面,在我的理解当中,包括我这次给你们百年校庆创作的主题诗歌里面,我也一直是这样想。我就说了说三明学院有这个好的校训,不管是德,不管是智,不管是学,不管是来自哪一块的东西,但它最大的东西就来源说,我要想学有所成,我肯定还是要自律,严于律己;我要想自己将来能够对社会有用,依然还是要严格的按照这样一个,一直传承下来的这种好校风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在各个岗位里面都能成人成才,都能够发光发热。
【问题十五:那您对三明学院的学弟学妹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我最想说的说的话呢就是大家不要辜负这个时光,4年的时光,更不要辜负三明学院对你们的这个谆谆教诲,我觉得,只要来到三明学院,只要你想发光,我想只要你认真做到了,只要你走出校门那一天,你回过头来看,你觉得说自己是有用的人,你回过头来就要感恩这个学校。
【问题十六:那在校庆期间您来三明学院最想走的地方有什么?】
我最想走的地方,我当然还是想再来看看你们文传这里面的现在的一些设备,因为毕然我离开这个岗位已经是两年多了,我退休两年多了,但是我对自己的行业,就像看到你们的摄像机,看到你们现在也从事着我这项工作,我就感到很亲切,就有种回家的感觉,所以我想就来看看你们文传。
【问题十七:现在的学风跟你们当年应该一再强调自律,有什么不同?那您怎么看待现在高校的学风?那您觉得这个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话,还有哪些值得继续传承?如果是不好的话,哪些东西要剔除?】
实际上,我觉得这个问题呢也正是我想说的,你们现在三明这个校训,我觉得它是一种传承跟发扬光大的东西,它一点都不矛盾,为什么说不矛盾?任何一件事情,正像古人讲的,我只有明智,我只有自律,我才能够把自己的身上的才华,把身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我把它释放出。因为现在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与时俱进,任何一个时候他不分他没有什么好跟坏,传统跟现代之分,如果按时间来讲它有这种之分,但是实际上呢,好的东西,精神传承的东西,它不存在着落伍不落伍,你只要是精神的,是一种树立一种信心的,一种信仰的东西,它永远不分落伍不落伍,它永远就像一个源源不断的一个长流一样,给我们滋养,就像雨露一样给我们润泽。
【问题十八:您这次给我们校庆的晚会提了一个主题朗诵的词,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主题朗诵的内容和含义?】
当初我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实际上我内心里面应该还是蛮自豪,因为我作为三明学院的一份子,我觉得接受这个任务非常光荣。但是我当时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当时就有这样想,因为毕竟我们学校是走过了120年的这个历史,我当时就做这样一个构思,哪个构思呢?就是我内心里面想的就是三个片段,一个就是回顾,因为我觉得我们母校作为闽师之源,这个闽师之源是经历过颠沛流离的这个时代,但是不管是怎么颠沛,那个年代的清代政府那个时候不管是怎么样的颓废,但是我们的莘莘学子们报效祖国,特别是通过教育来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人生的这样一种的呼声,我觉得我们三明学院的学者们实际上已经相当于说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一个缩影。所以当时我在写这部分时候,虽然是如履新风,但是呢我感觉到就像一个微茫的一个时代,透露出一个,哪怕是一个豆点的一个光芒,但随着这个豆点的光芒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感觉到那个时候的学者,对我们现在的这个学弟学妹们来讲,真的是值得仰望,值得尊敬的长辈,所以说他们也像一盏灯。所以当时我在写第一个片段的时候,我就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循循走来,尽管是一路颠簸,但是因为他们有灯火如炬的这样一种的照耀,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敞亮的。要办好教育,不光是一种的口号,而且是在内心里面,不管这个时代怎么沧桑,这个时代怎么的动荡,但是我求学的这种理念不会改变,所以我在第一个段落里面,回顾里面,我就回顾了这段的历史。
那么更重要的话,就是我们母校的这个创业。在这个阶段,你说创业对这个学校来讲,类似于一次凤凰涅槃,为什么呢?可以这样讲,就像我刚才在形容一样,因为学校当时在这个创业之初是非常艰难的,你看条件受限,人才有限,各种的教学手段都有限,那么在这样的情况底下,从大专班到师专到高等师专,然后到本科院校,这之间的看过去就是一段段的时间节点,实际上每踏出一步都是一段坚实的脚步,所以我当时我在每个里面,就是把这个脚步,把这种声音,我就很好的给它传递出来。所以后面我就想做一个飞翔的话,就像一个天使使者一样,来到这个荆东的上空,来瞭望,我们这个母校就像一个新生命一样诞生了,它是在这个摇篮里面诞生。
那这生命怎么茁壮成长起来?到了后面到第三部分,到了展望的部分以后,我就感觉到学校,随着我们很多的累累硕果,我们的创业创造,最重要是我们学校,在前几年本科创办的这当中,除了我们现在要建议要创办我们的硕士点外,我们当时提了很多“年”,这个年里面,就包含着学校想要创新发展的这个步伐。所以这一点上呢,我当时在写这首诗当中,我就做了这样一种从创业到展望的部分。但是总的来讲,不管是怎么样,是来自于当时风雨如磐的那个时候的这个源头的地方,他们就是体现一种百折不挠,焕发这种清香,其实我后面想说是百年明院春满园,不是春天的这种景象,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它都是春色满园的时候,哪怕是在创业之初的那种艰难,春色满园。在那个时候黑暗当中的我们感觉透露这个光芒,它也是一种像透露这种春天马上来临的那种人。到了展望呢,更是春光明媚的时候,实际上我整个的思路就沿着这样一路走来,就象征着我们这个三明学院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广。
从应用型教学改革年到产教融合推进年,我们分明看见明院的改革是饱满的,学科是饱满的,融合是饱满的,释放是饱满的,人才多多,成果是饱满的,教育是饱满的,春天一到,整个明院都是饱满的。
【问题十九:能不能简单给我们回一下当时就是同窗之情,就是刚才好像您讲的比较多的是老师,比如说当时学生有没有一些印象】
实际上在我们那个年代,可以说大家的这个清规戒律还是比较多的。男女之间我们不说个授受不清,但是实际上呢我们那个时候就是男女同学之间,还不太敢往来,可能人也就这样子,越是不敢往来的时候,越到后面可能特别是在离别的时候,可能人的感情那个时候就很由衷的了,大家除了互相寄语之外,互相的留影之外,更重要是到了后面我们大家依然还是像个大家庭。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我们哪一个同学比如说生病了,当然生病是讲一个悲催的事情,但是喜悦的事情我们大家都是可以不远万里的,大家会聚在一块,比如说哪个人生病了,我们会一块到那个地方去给他提神,让他不要被这种短暂的这种的挫折整垮,我们要一起努力,人生的大业、大幕刚刚展开,施展才华的时候刚刚开始,不能够掉队。
我印象很深刻,那时候我们就是有一个同学,大家都集中到福州去,那个时候他大病一场,那这都是我们应该说毕业了是一二十年以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就聚在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后面他现在身体非常的健康,而且现在成了一个老板。所以我就觉得像这点上,我就觉得同学们之间这种情谊非常的浓,都没忘记,我还是那句话,还是觉得说我们大家是这种大家庭的一员。虽然我们现在大家庭是成千上万的人了,但是我那个时候一整个学校也就是上千号人,一两千号人就这么多,所以说跟现在也不能同日而语。尽管这样我们都感觉到我们这个涓涓细水,我们汇到大流来、大河里面以后,我们都没有忘记这个源头的东西,同学之间感情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现在大家都非常的融洽。
这个生活的艰苦,我不瞒你讲,那个时候因为说真的,我们当时在狮子坑上,因为那条路非常的弯,然后我们要到校门那个地方正好有个水塘,那个时候我们下去的时候有自行车,按现在的话来讲,有自行车的人就是土豪,谁都想去骑他一下,就可能到那个地方栽到那个坑里面,因为大家就想说唉呀好不容易想要骑下,不然来回走的话,可能至少要个把小时,然后有个车子呢就不一样,方便多了。所以很多人当时向比较有钱的人借了一部车来下去的话,经常会栽到那个坑里面,这虽然像讲一个笑话,但是从这个笑话里面呢,也提炼出当时学生他讲一个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同时也讲说同学们之间当然很融洽,没有说唉呀我舍不得了,当时说有自行车,也相当于是一个富贵的一个标志一样,但是没有去显贵,我这好的东西我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是这样子的东西,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那还有一个方面呢就是说我印象很深,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有发那个餐票,往往这个男同学一般是不够吃的,那女同学一般会剩。因为有的来自于农村家庭,可能真的是不够,饭票也不够,菜票也不够,那时候我们有发餐票和菜票,女同学呢就是不够我就借你一点。那个时候好不容易说真的,因为有的人他舍不得是想节约下来,节约下来一点钱,因为有的他可能有的兄弟姐妹同年,同时来说,他可能作为长兄的话,长兄如父,他可能要把他这个省下来饭票,可能要留给弟弟妹妹去吃,因为括那个时候三明师范也在学校里面,也在那个地方,就师范类,我们大专班也相当于跟三明师范是在一块,所以在这点上呢我就觉得,大家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大家(很团结亲密)。其中我跟我那个同桌那更绝了,不叫同桌,我当时上下床的。我们两个人,因为我那时候饭量不大,他家里面有好多兄弟姐妹,那我说这样子,我们两个人共一盒饭,我吃1/3,你吃2/3,因为我饭量不大,我说你也可以省一点,就相当于比如说今天的菜票饭票都是我一个人,我来买,然后他吃大头我吃小头,那这样的话正好我也可以少一点浪费了,不然我如果一个人吃一盒饭,可能我就吃不下,可能要倒掉,我觉得那个时候我们之间就这么融洽。我到现在为止,他给我的留言就是同共一盒饭,第一句话叫同共一盒饭,友情千万年,大概就这个意思,这个留言就相当于也记录了当时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过来的。
【问题二十:您有没有就是对媒体工作的一些总结,然后这些总结跟我们这样子的育人,包括我们现在也在培养这个媒体人才,有没有一些可以值得启示关联的一些地方,然后这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学风的指引?】
实际上作为我从媒体过来的人,特别是对初来乍到的人,我是这样想,原来中宣部倡导的这个口到眼到笔到,就是好几个到,实际上也是我最想说的,站在我自己这个角度,我有一个很不成文的一个规矩,也算是我自己入道的一个规矩。我就说:只要你能走到的地方,脚能够走到的地方,你不能缺半步。很多人我说这就是一种态度,当好媒体人如果没有一个态度,你不要去当媒体人。
比如我举个例子,你去拍农忙时节以及拍农耕的东西,很多人站在高处,可以啊,我可以调出来拍,你连脚架都不带,不就是晃动吗?好了,他后面听我这句话,他还想偷懒,把脚架带去,那固然不晃动了。那我就说你站在泥潭里面拍摄的农耕,跟你站在田埂上或者站在公路上拍的这个镜头,会是一样的感觉吗?会是一样的镜头吗?天壤之别。我说这就是一种态度,我就说媒体人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太高深的东西,有些时候说难听一点,小学生他也可以当好一个媒体人,就像我们当时公安有一个人叫郑建华,说拍到就是硬道理,但是当时这个拍到就是硬道理,实际上就是一种态度,拍到就是一种态度,但后面人在实践的时候实践歪了,把拍到理解成是摆拍,完了,新闻的真实性从哪里来,他没有啊。结果呢,说我去一个现场,把一个文本拿来文件拿来,说我今天就可以走遍天下了,文件拿来回去照抄,把几个图片插进去,万金油式的报道当然可以,我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这种的报道你说它有生命力吗?肯定是没有。最可怕的是有些人今天去的那个地方,同期声,声音也不开,拍出来都是静态的东西,完蛋了。我说我今天拍的是一个现场的东西,比如说是一个工地,你连哑巴的东西都敢带过来给我。你是一个记者吗?那我还不如说我就拿着资料去调出来,我照样也可以编,你都到现场了,都不忠实于现场,你连这点的忠诚度都没有,回过头来就是刚才讲太多的问题,那你怎么当记者?所以我就觉得说当一个记者,好像讲简单也很简单,但是在这简单之外,却是充满着态度以外的高度。
态度是什么?态度就像一个基石,你要建一个大厦一样,你没有这个态度,你永远建不了这个大厦。曾经有一个人他感动,我带他去50年冤案被翻案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专题报道,我就跟这个冤情的人同吃同睡,跟他一起过了他那种当年最苦的那种生活,你没有去闻他的汗味,没有去听他的呼吸,你能报道出有血有肉的东西吗?根本是不可能的东西的。所以说我当时报道叫“半世沉冤显真情”,我们记者不去感受这种跟他在一块的东西,你怎么去报道?你就凭着人家的道听途说,就凭着说我今天把你录下来给我说几句话,分成三段式,然后你把别人对你的文字报道摘进去,完成了,回家,拍拍照,当然可以。什么是记录这一点?所以说我就说现在的记录它的方式太多了,现在的现代手段太多了,就像那个央视的秘境之眼一样,它也是一种记录,但记录方式不管是千变万化,他最终在记录里面,他还是要渗透人文关怀的东西,我要让每一个植物让他们都要有一个生命跟我们之间进行对话,你不要把它看成是植物,他是生命跟我们对话,那你能不能变身成他这个植物的本身来说一点话呢东西,我讲这个道理,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依然还是态度两个字。
【问题二十一:我们还是回到学风这个主题上来,您觉得学风对一所高校建设的影响到底是有什么样的一个帮助?】
我觉得学风对一个学校的一个帮助,我认为说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一直在觉得说如果再讲大一点,说真的中国的整个教育的这种事,就是中学的教育跟大学的教育,这之间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鸿沟,那么这种鸿沟我们怎么去打破?我是这样想,就是说呢我们进入大学以后,千万不能有高枕无忧,说唉呀我终于可以舒了一口气了,很多人到了大学以后,我觉得说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我该松一口气了。那从本质来讲,是,从真正来讲学习它应该是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就所谓的身跟心都是健康的,这是最主要的,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你身跟心的健康离不开有一个杠杆,那这个杠杆就是一种校风。好的校风,它有两种,一种是硬性的要求,比如说像校训它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有一种是体制体力上的要求,比如说辅导员教你,他这是一种口授的要求,直截了当的一种要求,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种,学风自身对你潜移默化的要求。我回过头来依然还是讲自律,你到了大学4年,你没有对自己的规划,规划,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一种自律方式。那学校它的校风里面就是要求你一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你要对自己要有个规划,就是要有个设计,讲大一点就是人生的设计,讲小一点,就是我4年本科的设计。那这4年这设计里面就包含了你对自己的一种自律,也来自于学校对你的要求,那这样的话呢无形当中,一所学校,这种的学风,无形当中,不管是潜移默化也好,所谓的软硬结合,这样子的话,我觉得说一个学生在一个校园里面,他这个4年的时光就不会白费了。
“优秀校友述学风”涵养工作室/供稿
本文为2023年中科协学风传承行动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