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11a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福建小三线建设的今夕对话
发布时间:2024-09-11   动态浏览次数:62

作者:林国权 

    2024年7月15、18日,我们在福建宁化县和清流县的小三线建设的采访过程中,挖掘了小三线建设的珍贵记忆,以及那些与之紧密相连的人们的故事。小三线建设不仅代表了一段工业发展的历史,它还承载了无数人的感情和回忆。这些记忆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记录,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珍贵财富。  

      洪流机器厂,代号5105,位于福建清流县嵩溪公社乌龙背,自1971年3月成立以来隶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该厂专门生产迫击炮,并由110千伏嵩溪变电站提供电力支持。巫升宇先生作为福建山梨红酒业有限公司的领军人物,其经历堪称乡村振兴与个人梦想相结合的典范。巫先生独具匠心地将原5105兵工厂的防空洞改造成为酒窖,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创新精神,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继承。在他的领导下,公司不仅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巫先生的故事,体现了小三线建设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生动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成果。

  

问:巫升宇先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与小三线建设企业的一些联系以及贵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吗?    

答:我们公司把5105兵工厂留下的好东西都用上了,改造成一个大酒窖。2016年的时候,清流县委县政府特别支持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鼓励那些想为家乡做贡献的人回来创业,帮助乡亲们发财致富。这个政策让我很受鼓舞,2017年我就开了福建山梨红酒业有限公司。我们公司不仅忙着自己的生意,还想着怎么回报社会,雇了一些村里穷困户来工作。现在,我们已经给村里人提供27个工作机会,这不仅让这些家庭的日子好过多了,还让我们振经济更上一层楼。


建山梨红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巫升宇  

刘玉忠村长则是福建宁化县安乐镇赖畲村的守护者,作为小三线建设时期的亲历者,他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福建革新机器厂——国营975厂的辉煌历史和变迁。这个曾经拥有1700多名员工、影响着5000多人口的大型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也成为了人们情感的归宿。刘村长的言辞中流露出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工厂搬迁后当地生活变化的深刻体会。尽管工厂的迁移给当地带来了挑战,但刘村长和村民们的坚韧与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正努力通过发展工艺文化,重振这片土地的活力。


  


三明市宁化县安乐镇赖畲村村长刘玉忠 

问:可以介绍一下福建革新机器厂的背景以及其鼎盛时期的大体规模和生产情况吗?

答:这个福建革新机械厂,也叫做国营975厂。我们这边还有个邮邮政信箱叫“5102”,所以这个厂后面一般对外称就叫02厂。这个厂当时是1965年开始办厂的,那到1966年他就正式生产了。鼎盛的时候他的职工有都有1700多人,连家属算进去的话差不多是5000多人。他这里面有这个医院、银行、邮政,还有天天往宁化跑的这个班车。那学校就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都有。那我们进来的这路口那边停车的位置有个大的市场,一个很大的一个专门给老百姓卖菜、挑柴火都在那边买卖,也还有杀猪卖猪肉之类的,一个整个市场在这个位置。

  

然后当时这个厂主要生产56式的步枪,到了1979、1980年就开始生产叫做茶花牌的电风扇。90年开始咱们军转民,厂就往福州往沿海搬,最后是定在这个福州的马尾那边。我们以后就把茶花牌这个牌子改成海峡牌生产这个台式的、落地式的电风扇。

  

我们当地人说实话对这个厂,包括厂里面这些出去的这些职工,都很有感情。每逢这个节假日比如说这个五一节国庆节春节期间那个假日老人家呀还有老的职工,包括这侄女孙女都会回来这边看一看,他们称这里为第二个故乡。有很多像我们这种年纪的都是从这边长大出去的。

  

这边整整从1965年办厂到1995年正式结束,整整差不多30年,所以说这边很多人在这边长大的对这边很有感情,出去外面后他们都会回来宁化看一看。我们有的时候去马尾去找朋友玩的时候,他们把我们当做是老乡,他们对我们这边还是挺有感情的。

  

那我们这边厂里面还有职工子女学校,那这个学校的话他这个教育质量是很不错的,这边出过考上北大的孩子。学校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英语,并且这个学校十分重视女性教育,像我们这边大部分50来岁的女的都是高中毕业。因为我们读书很近,也不要什么花钱。我记得小学或初中的学费仅为几元,高中学费也不过十元一个学期,这样的经济负担对家庭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学生通常上午上完课做早操后回家用餐,然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对当地居民的帮助是巨大的。


同时当地居民因为有这些厂还能享受到一些好的待遇。比如,看电影或乘车时,由于彼此熟悉,常常能获得优惠。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每晚都有电影放映。每天晚上很多农民刚从田里回来,脚都没洗干净就吃完饭去看电影了。


采访宁化县安乐镇赖畲村村长刘玉忠

问:如今这个厂处于衰落状态,您可以和我们说说没有了这个厂对当地都有那些影响吗?

答:因为要更新生产任务,还有厂区改革,厂子得搬到马尾去。这对周围居民影响挺大的。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变了,以前从小学到高中都不用离开村子,现在却得去镇上或者县城上学。有的时候大人还得跟到县城里面去租房,好让孩子们能继续读书。这对很多家庭来说,开销变大了,有的孩子可能初中就不得不退学了。

  

我们老百姓的口袋里,钱也少了点儿。以前,咱们这儿有个市场,大家能卖自己种的菜、所以啊,工厂搬走了,我们的收入也跟着受了点儿打击。养的鸡鸭这些土货,换点钱。不过话说回来,那工厂在的时候,也让咱们这儿出了名,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地方。最近几年,靠着工厂的老工人和他们的孩子到处宣传,还有县委、县政府和镇上领导的拼命努力,我们正打算靠着精细的工艺文化,看看能不能把这块地儿开发起来。虽然困难重重,比如要的投资大得吓人,外面的投资者还有点儿犹豫,但我们不会就这么算了,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能把我们的工业文化重新发扬光大。


这些故事,是小三线建设留给宁化县和清流县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见证了人与土地、历史与现实、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之间深刻的联系。小三线建设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持续奋斗。


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小三线建设的辉煌成就,还感受到了那些曾经参与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现在和未来的基石。小三线建设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宁化县和清流县的发展道路,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这些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扬小三线建设的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个人梦想而不懈努力。

  


采访团队成员与刘玉忠合影


作者系福建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原文刊载在2024年9月11日的澎湃新闻网站

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8927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