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明学院发布2023年人才引进公告,引进人才待遇比去年又有所提高。虽然地处山区,学院近年来通过优质人才引进、针对性人才培养,为三明的制造业、氟新材料等产业贡献多项科研成果,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近日,记者走访三明学院,尝试解码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念好引凤育才、服务地方的“人才经”。
开辟企业“第二课堂”
实验卡壳了,张淞玮理了理思路,他离开三明学院,前往三农新材料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
2020年起,三明学院和厦门大学开展硕士联合培养,张淞玮是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教授苏志忠带的第一批厦大研究生。他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填充微晶石墨改变聚四氟乙烯的性状,以生产能够作为新能源电池隔膜的聚四氟乙烯膜。
三农新材料的车间可供微晶石墨与聚四氟乙烯复合颗粒进行拉伸、挤压、初步成膜操作,包括张淞玮在内的课题组成员经常往工厂跑。
“车间里真实的生产状况、厂里技工多年的一线生产经验,对课题研究、就业都非常有用。”张淞玮说。
不只是张淞玮,苏志忠近十年来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许多都是三明氟化工、氟新材料企业的常客。一些学生毕业后,就留在这些企业工作。
孙吉鹏也是其中之一。在三明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在离学校十几分钟车程的金氟化工做课题、实习,还没毕业就参与了金氟化工二期项目的试生产。
“在学校做实验,量小。而在生产一线,当量放大后会发生很多未知的情况。在工厂,我可以看到所学专业背后的市场潜力,看到课堂知识、科研成果如何变成产品、走向市场。”孙吉鹏说。毕业时,金氟化工马上向他抛来橄榄枝,如今他已是厂里实验室的负责人。
“2013年起我们实行‘一课双师、一课多师’计划,面向行业需求设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环节中。学生至少要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做课题、实习。”苏志忠说。
据统计,2016年以来,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已有134名毕业生在三明市氟新材料相关企业就业,307名毕业生在福建省氟新材料相关企业就业。
同时,三明学院也在千方百计引进人才。近五年来,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年均递增三成,教育科研类岗位引进了35位名校博士生,引进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省级高层次人才从13人次增至103人次,增长近8倍;省级教学、科研团队从7个增至10个。
“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用好用足沪明合作的相关政策,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联合,为在职教师学历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谋求更多可能。”三明学院副校长吴龙说。
(《福建日报》2023年4月13日第八版 )
报道链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4/13/content_26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