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执笔”,绘乡村“图景”
——三明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工作
“立项活动”总结报告
一、项目简介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14人(其中省委引进生3人),是“首批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专业入选“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精准扶贫类)”。近年来,党支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大局,发挥“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组织掌舵、“双带头人”头雁领航和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执笔“设计”,绘就“红、绿、蓝”融合的乡村振兴“图景”,助推三明革命老区乡村传承革命“红”、提升发展“绿”、用好闽台“蓝”,实现校地共生、协同发展。
二、“立项活动”背景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考察调研时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三明全域处于原中央苏区,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苏区红”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鲜亮底色。党支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践行专业增值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三明革命老区振兴。
三、“立项活动”做法
践行“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多维覆盖,以传承革命“红”,助力乡村“兴”为主题主线,融入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大局,用党建执笔“设计”,绘就红色深厚、绿色持久、蓝色鲜明的产学一体乡村振兴“图景”。
(一)赓续革命精神,坚持学以致用,铸就乡村振兴的红色底蕴
1.常受革命教育守初心。三明作为原老区苏区,世代赓续着理想信念与革命基因里的“苏区红”。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用好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教育贯穿党内政治生活全过程、各方面,把“走进红色遗址,感悟革命精神”作为党性教育必修课,近年来带领全体党员深入清流县林畲“红军村”、泰宁县朱德周恩来故居、沙县东方军司令部等20余处红色遗址,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切身感受三明红色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切身感受“革命旧址保护”使命在肩;同时也接受老区乡村建设的现场教育,增强支部党员“扎根老区、不忘老区、造福老区”的初心情怀。
2.用好红色资源铸底色。长期的革命洗礼让支部深刻认识到红色是苏区老区乡村最厚重的底色。支部坚持党性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组建红色建筑队,将传统设计理念与现代人工智能、3D影像技术融合,实现红色资源三维再现,设计形成体现三明党史事件、红色资源、革命先辈等独特优势的红色IP,有效推动县域红旅产业发展;同时挖掘红色建筑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提炼红色建筑外观设计的内涵表达形态,推动红色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村的“苏区红”留得更久、传得更远,该项目获批建设福建省科技专项“福建红色建筑文化传承发展与数字化服务基地”项目。
(二)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群众路线,铺就乡村振兴绿色之路
1.追寻领袖足迹强使命。三明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是“两山”理论的孕育地和实践地。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把将乐常口村、沙县俞邦村等“网红”乡村作为师生党员的现场教学点和专业见习实践地,连续开展“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追寻习近平福建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新时代老区苏区乡村的变化、需求和未来发展路径,深刻领悟“两山理论”真谛,沿着“两山理论”的指引为当地乡村振兴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如刘新炜教师团队撰写的《优化三明主城区绿化空间格局促进建设“绿色生态之城”》调研报告获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2.办好百姓实事促发展。调研实践中,支部按照“基层所需、支部所强、党员所能”原则,主动对接乡村企事业单位需求,发挥专业力量解决实际难题。如李汉生教师团队组织承接“沙县小吃食材种养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推动沙县区食材种养殖产业特色集聚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支部近两年还完成了常口村生态修复、俞邦村农业面源污染处理、郑湖乡上洋村庄规划、洋溪镇中央坂农业产业园环境艺术提升等25个乡村振兴和森林公园规划项目,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广泛认可。
(三)融入两岸大局,坚持联建共建,绘就乡村振兴的蓝色图景
1.深化互学互鉴育新人。台湾高校在风景园林、生态乡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产学研经验较为丰富,三明学院有着十余年闽台合作办学经验和60余位台湾老师。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借鉴台湾高校跨院系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实战化、案例式等教学经验,通过与相关院系党支部共建模式,推动开设“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学社”等项目驱动创新班,并吸纳台湾教师合作开发乡建乡创课程和“真题真做”实践实习项目,确保创新教学“方向正、理念新、成果亮”,精准培养苏区乡村振兴所需的创新性实用性人才。今年,20余名应届毕业生留在当地从事闽台乡建乡创工作。“山海协作、闽台融合:乡土‘微景观’营造学社”项目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2.把握两岸大势谱新篇。三明是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风景园林系教工党支部主动与市、区相关部门共建,发起“海峡两岸乡村低碳建设与环境品质提升论坛”,推进闽台在乡村振兴、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乡村建设等方面交流合作;挂牌“闽台乡建乡创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师生深入乡村服务融合发展,合力开展闽台乡建乡创项目27个,获准建设“教育部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明工作站”,助力三元区入选2023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全省仅3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背景下三明土堡群建筑特色及活化再利用研究”获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实践成果。
四、“立项活动”成效
1.双融双促底色更“亮”。将党建“执笔”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一体设计,探索形成“君子人格,工匠精神”的大思政育人模式。红色建筑文化传承、乡村景观营造服务、乡建乡创交流合作等实践成果丰硕,学生团队获第十六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4项外观专利,“三明学院红色建筑队”项目组和“讲好三明红色故事,传承三明红色基因”调研报告分别获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实践团队和优秀实践成果。
2.实干担当成色更“足”。将三明独特的红色建筑资源调查实践与党员党性修养同步谋划,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显著提升,红色文化活化为党员责任担当和创业精神,获评学校2022年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探索形成“三Wei一体”党员创优工程,连续两年获三明学院“考研优胜专业”称号,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次,被评为三明学院先进党支部,成为“首批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3年获批建设福建省科技专项“福建红色建筑文化传承发展与数字化服务基地”项目,获两项学校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委托项目,拓展了“首批福建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推广成效。
3.产教融合特色更“明”。将地方产业方向与专业发展优势深度结合,“知识赋慧”“技术赋能”“育苗赋兴”的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获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获2022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建筑设计分项第一名,“阳光方舟Solar Ark 3.0”项目获第二届全国生态混凝土创新设计应用大赛一等奖。“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学社”等10余个项目驱动创新班培育建筑工匠4000人次。就业创业质量稳居学校前列,连续获“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三明地区)先进集体”荣誉。创新做法和成效被央视新闻、教育部官微、福建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网等平台专题报道20余次。
五、佐证材料(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