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总书记的话,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地方、高校等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模式。
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就需要不断完善总体设计,优化体制机制,把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增强实践育人实效性,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尤其要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充分挖掘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面实践育人资源;充分调动高校学科优势,通过和地方签署共建协议,明确职责任务,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实践课程等途径,创新实践教育载体和方式,精心建设一批机制完善、效果突出的典型基地,打造志愿服务、社区帮扶、技能训练、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就要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的深度融合,通过成立联合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高度统一。在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组织策划优势的同时,切实加强理论性融入。高校应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理论课课堂教学制定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从内容上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求,从形式上设计“微视频”拍摄、“翻转课堂”、实地调研等能引发思考的、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实践育人是一项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等多部门的工作,“大思政”育人理念虽得到广泛认同和全面推动,但仍需进一步压实责任。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二课堂成绩单”能有效改变活动“精英化”和少数人参与的状况,也为结合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条件。高校应积极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规范必修项目及选修项目的修读要求及认定方式,提高思想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和效果。
目前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模式陈旧落后,多停留在参观考察、调查访谈等浅层次、易开展的传统活动设计,或是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兴趣,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要靠育人实践中的创造性工作,比如结合学科专业背景组建各具特色的实践团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
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广袤大地为成长成才的最好教材,不断加深理论认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探索实践育人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基层社区等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0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