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以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和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中文专长)部分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依托专业和技术优势,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线上开展暑期远程一对一辅导,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擦亮学校师范教育底色。这已经是学院连续第二年组织师范生开展远程学业辅导实践活动,今年共有27名帮扶对象参与,分别来自学校对口支持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下属乡村——沙子镇龙源村、三河镇蚕溪村和桥头镇桥头村。
在辅导内容上,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外,还开设了古诗词朗诵、简笔画、经典作品阅读等特色课程。这些辅导内容也生动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效果,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结合学校“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发展”办学特色,选择错位发展,确立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了面向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综合发展需要的特色模块课程,如普通话的发音、诗词吟诵教学、巴渝诗词鉴赏、美术、中西方经典导读等。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师范生技能训练与提升,在校内建立了工作室和专业社团为一体的实训体系,如书法工作室、微课工作室、戏剧教育工作室、儿童文学工作室、沉浸式儿童媒体读物开发工作室、演讲与口才协会、华风夏雅汉服社等。工作室课程纳入专业实践课程学分,学生参加社团纳入综合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在校外与实践基地建立了“见习—试讲—实习—研习”四年一贯制实践发展体系,并在学生日常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师范生在反复实践训练中坚定从教信念、提升综合技能。
联系家长,与学生沟通,熟悉设备,教学准备,在实施中优化教学设计……每位成员在远程辅导的过程中不断迎接挑战。实践团成员朱鑫的辅导对象是一个正在上五年级的学生,当第一次与他联系时,小朋友表示自己缺乏学习兴趣,朱鑫便主动与其家长沟通,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朱鑫只好让小朋友先试听一节课,然后连续几日与小朋友互动交流,逐渐与小朋友建立起信任合作关系。谈及这段实践经历,朱鑫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我们作为师范生必备的一项技能,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认为作为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受教育的对象,多一些耐心去沟通就会收获不错的效果。”
在学业辅导之外,许多实践团成员还和辅导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关系,在精神上给予更多激励与关怀。实践团成员田可可对口帮扶的是一个从小在外地长大,但是受疫情影响回到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当第一次与孩子交流时,田可可便感受到他现阶段内心较为孤独,于是在既定的课程教学时段外,田可可还积极与帮扶对象线上联系,鼓励他学好本领、健康成长,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渐渐地,孩子对课程学习越来越积极,每次上课前都早早上线。孩子的父亲也特别感谢实践团成员的付出,说道:“自从参加辅导后,孩子的笑容一点点多了起来,看到这样的变化,我真的挺高兴的!”
很多实践团成员在线上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帮扶对象家中停电、网络不稳定、设备不熟练等问题。“这是一堂堂真实的、生动的教学课堂,我们要对每一个帮扶对象负责,所以每位实践团成员面对各种困难都能够尽心尽力解决。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我们不仅能反思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的不足,也更加了解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和需求,更加坚定了我们以后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站好讲台、教书育人的决心。”这次活动的学生负责人刁圆根说。可以看出,通过搭建专业技能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实实在在地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目的。学校文传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马伟宁说:“本次远程辅导既是聚焦脱贫攻坚最后决战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位实践团成员承担青年使命的重要体现,更是在实践中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陈千云 夏晓莉)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02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