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湖州师范学院举办“湖师学子心向党,百名师生绣党旗”收针仪式。由中国刺绣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辽绣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州师范学院刺绣学院院长何晓霞带领百名师生,耗时100多天,绣制100面党旗,用传统朴实的方式表达对党的诚挚热爱和祝福。
绣党旗活动采用独具湖州特色的黄金桑蚕丝线,以双面绣、套针的手法完成,也是一次湖州师范学院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展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一直以来,湖州师范学院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绿色发展先行地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掘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渠道,为湖州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贡献力量和智慧。
传承创新,讲好蚕丝绸文化故事
4月28日,收蚁,学习桑叶保存、蚕室蚕具消毒清理等养蚕注意事项;
5月1日,头眠,逐步掌握蚕体消毒、分匾、提网除沙、判别青头蚕和起眠蚕等工作;
5月21日,上簇,期盼“待到‘亮山头’,满地遍是黄金茧”;
5月27日,收茧,庆丰收。
春日采桑,养蚕缫丝。一篇篇《春蚕日记》,让湖州师范学院“养春蚕工作坊”和“黄金茧”声名鹊起,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关注蚕丝绸文化。
蚕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湖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了有4000多年历史的家蚕丝织物。在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辑里湖丝夺得了国际金奖。
改革开放以来,湖州丝绸产业始终坚守品质,从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整理到服装、家纺产品及茧丝绸综合利用,产业链不断延伸。相关数据显示,湖州丝绸无论在产量还是质量上均居全国之首,全国1/3、全球1/4的绸缎面料都产自湖州的丝绸企业。
新时代,如何讲好湖州蚕丝绸文化的故事,向世界传播湖州蚕丝绸文化?湖州师范学院依托“丝绸之府”的地域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通过蚕丝绸文化的抢救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交流传播,推进蚕丝绸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传播蚕丝绸文化,弘扬优良传统。
多年来,学校一直从事蚕桑丝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通过蚕丝绸文化的整理保护, 探寻蚕桑文化之美,以及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认定结果公布,湖州师范学院蚕丝绸文化基地榜上有名。
在湖州师范学院,学习与传播蚕丝绸文化已掀起热潮,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目前,学校已开设5门蚕丝绸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4部,聘请9名蚕丝绸文化研究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建有5个校外基地,举办蚕丝绸学术讨论会5场,学校教师获批7项与蚕丝绸文化相关的省部级课题,出版相关研究专著8部,发表相关论文25篇;建有5个相关学生社团,开设“我爱蚕宝宝”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开展蚕丝绸文化普及活动;走出国门,举办“阿塞拜疆蚕桑文化与古丝绸之路”等4次学术沙龙。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学校‘蚕丝绸文化’基地应运而生。”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蚕丝绸文化基地负责人金佩华研究员长期从事蚕丝学的研究和教学,对于中国蚕丝绸文化感情颇深。他表示,蚕丝绸文化基地将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古为今用,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
在湖州师范学院的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韵。湖州千年文脉精华和学校百余年办学历史,造就了这所高校与众不同的气质。
“明体达用”,这一取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思想精髓的校训,被湖州师范学院赋予了现代大学的精神内涵:“明体”即明德立志,学会做人,体现道德价值;“达用”即学以致用,学会做事做学问,体现社会责任意识。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便是“君子之风”。
特别的是,学校新生入学礼上的“见面礼”是12部国学经典读物,正式上课后要修“君子文化与人文素养”等通识核心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一代代湖师学子心中生根、萌芽。
从以书为链到主渠道建设,折射出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躬行实践”。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州师范学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沈行楹联艺术馆到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从深耕地方文化的德清湖到吴兴园,从创新校本文化的胡瑗大讲堂到左尧微言堂,一座座有故事的文化场馆、一个个有温度的文化品牌,让“君子之风”深植于学校文化沃土;
培育国学社、弘礼社、远方诗社等学生社团,举办各类活动弘扬君子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今,湖州师范学院不仅以“君子之风”润泽全校师生,还毅然肩负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校园、走出湖州乃至走出国门。
不管是在校师生,还是湖州市民,只要一说起“胡瑗大讲堂”,无不竖起大拇指。杨叔子、彭林、白岩松、敬一丹等众多名家学者都曾做客讲堂,启迪思想、传播智慧、润泽心灵,已经成为一张金闪闪的文化名片。
通过共建跨文化交流中心、组织“洋学生”来湖夏令营等,对外传播书法、武术、茶艺、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湖州。
深耕本土,拓宽双向转化新渠道
走进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养殖户吴建荣的养殖场,连片的塘田错落有致,繁茂的绿植布满田埂。洁水池中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池水清澈见底,俨然一个水清景美的湿地公园。
“看,鱼塘排出的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处理池等设施的层层处理进入湿地洁水池,明显变得清澈透明了。”吴建荣算了一笔账,自从用上了养殖尾水治理系统,水质好了,鱼病也少了,不仅每年能节省60%的鱼药费用,产量也增加了20%。而且,处理后的养殖尾水还可以再利用,一年可利用养殖废水13万吨,节约用水1000吨。
养殖户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得益于渔业养殖尾水治理。作为“鱼米之乡”,湖州水网密布,淡水养殖发达。然而淡水养殖易产生废水,污染环境。如何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丰收?湖州师范学院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在他们的带动和指导下,湖州在全国率先实施水产养殖尾水全域治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获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是湖州师范学院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新路径的一个缩影。作为扎根于湖州的一所本科院校,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助推湖州创新转化制度、做大“绿水青山”经济。
2019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院获批省新型高校智库。2020年3月,学校与安吉县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院,加强理论研究、实践总结和成果推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年7月上旬,13名专家组成“安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历程及经验研究”课题组,分4组深入山川乡、溪龙乡等12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进村座谈、入企调研,助力安吉找准问题、破解难题。
走村入企,把脉问诊,已经不是首次。早在2017年3月,学校10余名思政课教师组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团队,开启了为期5年的余村蹲点调研。4年多来,思政课教师把“研究室”设在了田间地头,先后完成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等重要研究成果。学校还完成省级课题“浙江省生态治理对策研究”,启动“新时代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湖州样本研究”和“生态文明新时代研究”等一批课题。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院打造成理论创新的“思想库”、咨政服务的“智囊团”、人才培养的“训练营”和经验传播的“讲习所”,已经成为湖州师范学院实实在在的行动。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既包括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也包括经济活动的绿色转型。经济活动绿色转型的标志是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路径是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
为此,湖州师范学院深化校地合作,紧密对接湖州市“4+3+N”产业体系,细化服务领域,在原有“10+10”服务团队基础上,新组建了100余支服务地方团队。
与此同时,学校将“橄榄枝”抛向了市外、省外高校,携手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7所知名高校成立了环太湖高校联盟,融“产学研用”、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职能于一体,开启“组团式”服务,为湖州经济绿色发展凝聚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