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接触专业课程之前,我对物流的理解还仅停留在狭义的‘快递’,但接触专业课后,物流的概念逐渐在我脑海中从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又慢慢织成了网。”北京物资学院2019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荣煜的感受,勾勒出了该校物流专业近十年的变化。
“如果说专业是连通从产业到职业的桥梁,那么我们希望给师生打造的是一座立交桥。”北京物资学院校长刘军说,“这个朴素的愿望催生了学校以‘三业’融通教育理念为起点的本科教学改革。”
专业群连接产业链和岗位群
经过近十年的产教协同合作,目前仅京东总部和华北分公司的正式员工,就有超过100人毕业于北京物资学院。京东物流全国教育业务负责人范广辉说,北京物资学院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能灵活解决现实问题。
“在学校里我们就能接触到物流全供应链上所有的岗位,物流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常常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研究的课题。”物流学院2018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吴晟说。
该校副校长张旭凤介绍,所谓“三业”融通,即以专业为桥梁对接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建成覆盖物流全链条,具有“多科融合”特点的物流特色专业群。
近年来,学校以物流管理优势专业为基础,瞄准智慧物流与全球供应链整合等行业发展需求,率先设立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专业,形成覆盖物流全产业链的优势专业群。同时,立足于数字经济和流通业态融合等新产业人才需求,发挥专业群的群体效应,强化多学科融合,打造了文理结合、文工结合、文文结合的升级版优质专业。
组建专业群带来的变化,学生的感受最直观。“给我们授课的除了物流学院的老师,还会有经济学院和信息学院的老师。他们教我们‘财务管理’‘数据库基础’这些以前别的专业才有的课程。”荣煜表示,专业的课程设置打通了整条物流产业链。
除此之外,专业群与产业链和职业群的紧密联系还改变了课堂场景。学生上课不再局限于教室,便于小组讨论的活动教室、实验示范中心、物流设备展厅都可以变身课堂。“学习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时,老师会带我们去参观配送中心,让我们直观地明白什么是‘按单拣货’、什么是‘批量拣货’。”2019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曾圆介绍,学生还会被安排到实验室模拟操作一个配送中心,模拟员工的雇用、汽车路线的规划、货架位置的摆放、与客户公司的谈判等场景,以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升级专业群大类培养模式
设立专业群之后,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支撑。教务处原副处长梁晨介绍,近年来,学校探索建立以“底层共享+中层互通+顶层分选”课程体系为主要特征的专业群大类培养V2.0模式。
梁晨介绍,该模式统筹考虑物流产业链需求、岗位专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兼顾大类学生群体中不同专业单体、同一专业单体中不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力求持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平衡好“从业宽口径、专业厚基础与就业精技能”的关系。
物流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温卫娟介绍,在建立底层共享平台课、跨学科平台课、物流大类专业群共享课等宽口径课程基础上,学院建立卓越班,强化实战能力,对接学生就业需求;建立实验班,强化学术研究,对接学生升学要求;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以示范中心、智慧教室为依托,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实施小班授课,因材施教。
相比传统专业课,专业群平台课程和企业运作场景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够了解和参与企业的物流运作和管理。同时,课程融入了专业使命教育和课程思政,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实现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双前置。内容更加实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强化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
在今年第六届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中,荣煜获得“超A创客奖”。在她看来,学院的专业课堂特别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物流装备选型课上,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一种感兴趣的装备,围绕装备的特性、操作方法、应用技巧、创新技术去学习研究,而不只是知道都有哪些物流装备。在学习物流企业经营与运作时,同学们还会就同一问题分析五六家物流公司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比荣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备战比赛的过程中,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和客户谈判、起草商业合同、为客户报价,提供货运路线等实打实的本领;学会了遇到问题该怎样有效处理,怎样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使客户满意。”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纪鉴桐说。
创新政产教融合新机制
按照“协会指导,企业主导,学校主责”的思路,学校建立“三方协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全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京东集团等头部企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政产学多方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
学校的京东学院策划期间,学校和企业双方成立了政产学相结合的京东学院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双方的合作涉及教材开发、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顶岗、双元制培养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副教授田雪说,实体学院让学校拥有了一条校内外资源双向融通的渠道。一方面,将企业导师请进教室、企业实战融入课堂、企业案例写进教材、企业实景搬到实验室,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赋能;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应对国家重大课题、制定行业标准、加入政府智库并培养行业人才,实现了科研反哺企业。
依托专业群和京东学院,学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温卫娟介绍,现在物流学院为学生提供“双导师”,即在校内导师指导的基础上,引入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学院与多家物流企业携手,还建立了“日通班”等企业课堂,并为学生提供“作业实地观摩”“企业短期实习”等实践学习机会。
早在2013年学校就开始完善管理运作体系,为学院配套专项经费,建立教师挂职、职务晋升激励等制度,通过拓宽学生高质量就业渠道,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激发学校、企业和学生积极性,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目前,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还在深入,仅今年就联合申请科技部人工智能专项、联合完成现代服务业专项等重大国家发展研究课题。
“‘三业融通’‘三体兼顾’ ‘三方协同’,学校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目标是汇聚各种资源,打造高质量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刘军说,“我们相信行业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