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与专业:专利申报中的自我提升
——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一
艺术与设计学院将青年教师们的各自优势提取发挥,以此促进各专业的融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自本月起,艺术与设计学院逐步开展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系列活动。此次由王林老师主讲的《如何申报专利》是系列活动之首,也如一枚重磅,炸起了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们的强烈反响。
作为IDEA奖项的获得者,王林老师对产品设计的专注令人赞叹。无论是泡在工作室里与团队“头脑风暴”,还是外出调研,这位年轻的教师都拼尽全力,硕果颇丰。同时,在申报专利这一领域,他可谓专家。
“痛点”:创新创意的来源
王林老师去年暑假参加了香港的一个比赛,参赛作品是自己手作的杯子。而杯子的创意灵感来自于王林老师在麦当劳“忘拿吸管”这一教训。在论坛现场,他拿出一张A4纸,简单折叠示范了杯子创意。他说:生活中的某些设计是存在“痛点”,善于对痛点进行思考改进,即是创意来源。尽管在香港的那场比赛因为纯手作略显粗糙而没有拿奖,但王林老师自豪地说:我的展品摊位前是聚集、流连人数最多的一个。一个好的创意,足够让人心动。
专利培育:我是一个农民
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需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我常常认为自己是农民,我的创新创意是我种下的‘果树’,需要精心培育,历经一定时长,才能收获 ‘专利果子’。”发明专利难,难在“用心”。王林老师获得IDEA奖的发明是带螺旋头的骨髓针。他说,我和我的团队与医院合作,甚至是观看了抽髓过程。为了治病救人,患者及患者家属要忍受极大的痛苦,促发我改进骨髓针的想法。长期实地调研,跨专业研究,不断自我累积与提升。不仅如此,发明专业的申请审批有可能长达36个月,需要申请人的耐心付出。他说,两年前,我种下了数棵“果树”,到目前为止,只结出了一颗专利果子,但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拥有知识产权:自我修炼与累积
活动中,王林老师不断强调一点:专利与专业既不冲突,也无必然联系。如我身边一位法学专业的朋友,因为发生过将包遗忘在店铺,而产生在包包植入芯片的想法。如果包包芯片感应到人、手机与包包的距离过远则会通过手机发出警报。该想法已经成功授权专利。这一案例的讲述也解决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的青年教师们心中的关于专利申请的“专业”障碍。王林老师现场展示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通过搜索“动画”而弹出的专利授权结果,进一步鼓励大家申报专利的信心。
国内外对专利的重视与保护、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申请文件、专利审查流程,论坛内容可谓干货满满。青年教师们还共同探讨了专利所有权、专利申请与维护费用、专利文书撰写、学校鼓励政策等问题。